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皮下组织暗色丝孢霉病

发布日期:2014-11-18 23:39:00 浏览次数:1600

皮下组织暗色丝孢霉病

真菌属于真核生物,形态多种多样,大小变化很大。真菌形态学特性在真菌鉴定方面依然发挥主要作用。真菌菌体的基本结构为单一的丝状或管状结构,称为菌丝,多数菌丝分枝延伸、交织成团形成菌丝体,这类真菌成为丝状真菌或霉菌。但另一类真菌属于单细胞性,称为酵母菌,通过芽殖和裂殖的方法进行繁殖,产生芽孢。霉菌和酵母菌这两大类真菌在形态学上有很大不同。

真菌菌丝或芽孢经大量生长繁殖后形成真菌集团叫菌落。在不同成分的培养基上生长所形成的菌落不同。一般在相同的培养基、培养温度和时间等固定条件下,真菌菌落的形状、大小、颜色和纹饰等特性是划分基本类型的依据。真菌菌落主要分为酵母型菌落和丝状型菌落两大类。

双相真菌

是人类重要的致病性真菌。真菌的孢子发生、菌丝顶端生长、产生不同形态的孢子、各种色素、大小、形态、分隔等特性,均可作为真菌鉴定的参考依据。

皮下组织暗色丝孢霉病

暗色丝孢霉病是由一大组暗色真菌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和系统性真菌感染。常见的病原菌有外瓶霉、链格孢、弯孢、枝孢霉、瓶霉等,目前离蠕孢和明脐菌也常见到;这些真菌在组织内形成酵母样细胞或菌丝,菌壁暗色,菌丝长短不一,或扭曲或肿胀。该病在世界各地均有散发病例报告,近年来我国已报告了一些散发病例。有皮肤及皮下组织暗色丝孢霉病和系统性暗色丝孢霉病两种;前者常在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外伤后,在皮肤、皮下组织或肌肉内出现孤立的小囊肿,逐渐发展成脓肿,部分患者皮损播散,形成结节肉芽肿性损害;若进一步经血行播散至骨骼、脑、肺、肝、脾、肾等处,则发展成为系统性暗色丝孢霉病,预后不良。

(4)透明丝孢霉病

与暗色丝孢霉病相对应,透明丝孢霉病是指组织内的真菌在普通HE染色时表现为透明、有分隔、分枝或不分枝,偶然可以呈念珠样,但细胞壁不呈暗色。致病菌种类很多,如枝顶孢、镰刀菌、帚霉、青霉、拟青霉和曲霉等。但过去已用致病菌命名的,如曲霉病、镰刀菌病等则仍使用原名称,如尚未确定菌种又符合上述定义者,可诊断为此病,这一名称尚未得到广泛接受。

皮下组织暗色丝孢霉病

着色芽生菌病或称着色真菌病,是由多种棕色(暗色)真菌引起的一组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慢性局灶性感染,最常累及部位是四肢,特征表现为逐渐增多的疣状增生和结痂性损害。常见于户外活动人群及赤足者。

暗色丝孢霉病暗色丝孢霉病是指由多种条件致病性棕色(暗色)真菌引起的皮下和深部组织感染。这种真菌不同于皮肤着色真菌病的病原菌,这些真菌的特征性表现为在组织中形成有隔菌丝相,培养物中或多数病例组织中生长的真菌细胞壁中有色素形成。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