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
发布时间:2011-11-06来源:飞华健康网医生组54人关注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等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经检查排除可以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本病是最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肠病,在普通人群进行问卷调查,有IBS症状者欧美报道为10%-20%。患者以中青年居多,50岁以后首次发病少见。肠易激综合征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改变,神经、精神、感染因素所致的肠易激综合征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对生活质量和工作造成一定的困扰。一般来说,中青年是高发人群,其中女性发病多于男性,男女比例约1:2,脑力劳动者高于体力劳动者。
肠易激综合症-分型 便秘型:伴有周期性便秘与较频繁的正常大便交替,大便经常有白色黏液,疼痛呈绞榨样,阵发性发作,或持续性隐痛,排便后可缓解。进食常会促发症状,也可以出现腹胀、恶心、消化不良和烧心等症状。 腹泻型:特别是在进食刚开始,或结束时出现突发性腹泻。夜间腹泻很少,常有疼痛、腹胀和直肠紧迫感,也可出现大便失禁等情况。腹泻便秘交替型以及胀气型。
肠易激综合症-病因 病因尚不明确,找不到任何解剖学的原因。情绪因素、饮食、药物或激素均可促发或加重这种高张力的胃肠道运动。有些患者有焦虑症;尤其是恐惧症,成年抑郁症和躯体症状化障碍。然而,应激和情绪困扰并不总是伴有症状的发作和反复。有些IBS患者表现有一种获得性的异常病理行为,比如,他们倾向于将精神上的困扰表达为消化道的主诉,通常是腹痛,内科医生在评估IBS,尤其是有顽固性症状的患者时,应了解其有否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包括性虐待和躯体恶习。
肠易激综合症-发病机制 一、胃肠动力学异常 在生理状况下,结肠的基础电节律为慢波频率6次/分钟,IBS以便秘、腹痛为主者3次/分钟慢波频率明显增加。 二、内脏感知异常 直肠气囊充气试验表明,IBS患者充气疼痛阈明显低于对照组。 三、精神因素 心理应激对胃肠运动有明显影响。大量调查表明,IBS患者存在个性异常,焦虑、抑郁积分显著高于正常人,应激事件发生频率亦高于正常人。 四、其他 约1/3患者对某些食物不耐受而诱发症状加重。部分患者IBS症状发生于肠道感染治愈之后。近些年来的研究表明,该病可能与肠粘膜的低度炎症有关,如肥大细胞脱颗粒,炎症介质高表达等等。在IBS患者中 ,小肠和乙状结肠的环形肌和纵行肌对动力异常特别敏感.近端小肠似乎对食物和拟副交感神经药物具有高度反应性.在IBS患者的小肠转运变化多端,而且肠转运时间的变化通常与症状无关联.乙状结肠管腔内压力测定显示功能性便秘可以发生在结肠袋状分节运动呈高反应性时(如收缩的频率和幅度增加),相反,腹泻与运动功能降低有关.IBS患者常常发生粘液过度分泌,这与粘膜损伤无关,其原因不明,但与胆碱能神经活动性过高有关.与患者对肠腔内正常量和质的气体存在时很易感到疼痛一样.IBS的疼痛似乎由小肠平滑肌异常强度的收缩引起或由对小肠肠腔扩张过度敏感引起.可能也存在对胃泌素和胆囊收缩素的高敏感性.然而,激素的波动与临床症状并不一致.摄入食物热卡的增加可提高肌电图活动和胃活动的幅度和频率.脂肪的摄入可能造成动力高峰延迟出现,这种现象在IBS患者更明显.月经最初几天可能引起短暂前列腺素E2 升高 ,导致疼痛和腹泻加重.这并非雌激素或孕激素所致,而是为前列腺素释放所致.
肠易激综合症-临床表现 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与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 一、腹痛 几乎所有IBS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腹痛。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多于排便或排气后缓解。 二、腹泻 一般每日3-5次左右,少数严重发作期可达十数次。大便多呈稀糊状,也可为成形软便或稀水样。多带有黏液,部分患者粪质少而黏液量很多,但绝无脓血。排便不干扰睡眠。部分患者腹泻与便秘交替发生。 三、便秘 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呈羊粪状或细杆状,表面可附黏液。 四、其他消化道症状 多伴腹胀或腹胀感,可有排便不尽感、排便窘迫感。 五、全身症状 相当部分患者可有失眠、焦虑、抑郁、头昏、头痛等精神症状。 六、体征 无明显体征,可在相应部分有轻压痛,部分患者可触及腊肠样肠管,直肠指检可感到肛门痉挛、张力较高,可有触痛。 肠易激综合症-诊断标准1986年我国制定的IBS临床诊断参考标准为: 1、以腹痛、腹胀、腹泻或便秘为主诉,伴有全身性神经症状(症状持续或反复超过3个月) 2、一般情况良好,无消瘦及发热,系统体检仅发现有下腹部压痛。3、多次粪常规及培养(至少3次)均阴性,粪隐血试验阴性 4、X线钡剂灌肠检查无阳性发现,或结肠有激惹征象 5、结肠镜示部分患者运动亢进,无明显黏膜异常,组织学检查基本正常 6、血、尿常规正常,血沉正常 7、无痢疾、血吸虫等寄生虫病史 ,试验性治疗无效(注:指甲硝唑试验治疗和停用乳制品) 符合上述标准者,一般可作出临床诊断。但要注意与一些表现隐匿或症状不典型的其它疾病鉴别,对诊断有怀疑者可选择有关的进一步检查。
肠易激综合症-鉴别诊断腹痛为主者应与引起腹痛的疾病鉴别。腹泻为主者应与引起腹泻的疾病鉴别,其中乳糖不耐受症常见且鉴别困难。以便秘为主者应与引起便秘的疾病鉴别,其中习惯性便秘及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便秘常见。 可能与IBS混淆的常见疾病有 :乳糖耐受不良,憩室病,"药物性腹泻",胆道疾病,轻泻药的滥用,寄生虫疾病,细菌性肠炎,嗜酸性粒细胞性胃炎或肠炎,显微镜下(胶原性)结肠炎和早期炎症性肠病.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年龄呈双峰分布,故对年轻和年老两组患者的评价一定要考虑到这些状况.对年龄超过40岁,特别是以前无IBS症状史者,若出现大便习惯改变,必须通过结肠镜排除结肠息肉和肿瘤,对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应该考虑缺血性肠病的可能. 妇女的盆腔检查有助于排除卵巢肿瘤和囊肿或子宫肌瘤,因为这些疾病症状可与IBS相似.对于腹泻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类癌综合征,甲状腺髓样癌,VIP瘤和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的可能性均应被考虑.便秘且无解剖学病损的患者,则应被考虑有无甲状腺功能减退或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可能性.如果患者的病史和实验室检查提示吸收障碍,应进行吸收测定以排除热带口炎性腹泻,乳糜泻和Whipple病 ,最后,对所有非便时需过度用力的便秘患者,应考虑排除其他病(如盆底肌肉不协调). 肠易激综合症-并发症症状出现或加重常与精神因素或一些应激状态有关。部分病人伴有上胃肠道及肠道外多种功能紊乱的症状。还可伴有心理精神异常表现,如抑郁、多疑、紧张、焦虑、敌意等。
肠易激综合症-治疗一、 一般治疗: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上避免诱发症状的食物,因人而异,一般而言宜避免产气的食物如乳制品、大豆等 。高纤维食物有助改善便秘。对失眠、焦虑者可适当给予镇静药。 二、 药物治疗: 1. 胃肠解痉药 抗胆碱药物可作为症状重的腹痛的短期对症治疗。钙通道阻止剂如硝苯地平对腹痛、腹泻有一定疗效,匹维溴胺为选择性作用于胃肠道平滑肌的钙通道阻止剂,故副作用少,用法为50mg,3次/日。 2. 止泻药 洛哌丁胺或复方地芬诺酯止泻效果好,适用于腹泻症状较重者,但不宜长期使用。一般的腹泻宜使用吸附止泻药如思密达、药用炭等。 3. 泻药 对便秘型患者酌情使用泻药,但不宜长期使用。半纤维素或亲水胶体,在肠内不被消化和吸收,而具强大亲水性,在肠腔内吸水膨胀增加肠内容物水分及容积,起到促进肠蠕动、软化大便的作用,被认为是治疗IBS便秘比较理想的药物。如欧车前子制剂和天然高分子多聚糖等。 建议:对肠易激综合症长期患者或反反复复的患者,建议可以用中药肠胃饮进行治疗,同时注意一下饮食习惯,比如按疗程服用永仓诃苓止泻胶囊效果很好。 4. 抗抑郁药 对腹痛、腹泻症状重而上述治疗无效且精神症状无明显者可试用。 5. 奥美拉挫肠溶片,谷维素片,马来酸曲美布丁片,联合治疗。 6. 肠道菌群调节药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制剂,可纠正肠道菌群失调,对腹胀、腹泻有效。促胃肠动力药如西沙必利有助便秘改善。 7. 胃肠动力双向调节剂:马来酸曲美布丁片(Trimebutine),它通过作用于外周ENS阿片受体、直接作用于胃肠道平滑肌、影响胃肠肽类的释放三种途径调节胃肠动力紊乱。 肠易激综合症--预防①少食多餐。腹泻患者应食少渣、易消化、低脂肪,高蛋白食物;便秘者应食多纤维蔬菜、粗粮等,建立定时排便习惯。避免过食生冷及刺激性食物。 ②本病一般无需卧床休息,鼓励病人劳逸结合,可参加适当的工作、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③本病精神护理非常重要,医护人员必须与家属互相配合,解除患者思想顾虑,根据检查结果,让患者了解本病的起因,性质及良好的预后,以解除紧张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④本病一般不危及生命。但重要的是这些患者的慢性病症状,很易掩盖新发生的肠道恶性病变。为此,医者应随时提高警惕,注意对并发器质病变的早期发现。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