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双侧关节突关节脱位怎么治疗
颈椎双侧关节突关节脱位的病因有哪些?本病多见于高处跌落,头颈部撞击地面,或重物直接袭击,致枕颈部受到屈曲性暴力作用,挥鞭样损伤也可造成脱位,在乘坐高速行驶的车辆聚然刹车时,头颈部因惯性作用则猛烈屈曲,当头颈部遭受屈曲暴力时,颈椎活动单位的支点位于椎间盘中央偏后部,由于颈椎的小关节突关节面平坦,且与水平面呈45交角,骤然屈曲的外方,引起上位颈椎的下关节突前移并将关节囊撕裂,而后向后上方翘起,随着外力的继续作用和头颅重量的惯性作用,已移位的下关节突继续向前滑动,整个上位椎体也随之前移,作用力消失后,因颈部肌肉收缩作用,可形成三种状态:一是随之复位,日后可有颈椎不稳症或伤后呈半脱位状态;二是颈椎脱位呈弹性固定,上下关节突关节相互依托,形成顶对顶的栖息状态;三是上位椎体下关节突越过了下方椎体的上关节突,形成小关节突背靠背的形态,即所谓的交锁状态。
双侧关节突脱位应与单侧小关节脱位相鉴别,根据损伤及临床表现,以下方面可资鉴别:
1,损伤机制不同
双侧小关节前脱位以屈曲暴力为主,而单侧小关节脱位除屈曲暴力外还存在着扭转暴力。2,临床表现不同
双侧小关节脱位主要表现为前倾固定,压痛广泛;多数合并脊髓损伤,单侧小关节脱位以旋转固定为主,压痛不广泛,少数合并脊髓损伤,但局部疼痛剧烈。3,X线表现不同
双侧脱位者损伤节段椎体前移的距离常为椎体前后位的2/5或1/2,上位颈椎的下关节突位于下位椎颈上关节突的顶部或前方,而单侧关节突关节脱位者损伤节段椎体前移约为前后径的1/3,正位片可见脱位椎节棘突偏移。
对本病的治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急救
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出现呼吸功能障碍,应立即行气管切开或人工呼吸机保持呼吸通畅,维持呼吸并合理给氧。二,牵引复位
应尽可能利用颅骨牵引,按脱位机理,先在略微前屈状态下持续牵引,并通过床边透视和拍片来确定小关节交锁是否已经解除,一旦发现脱位已纠正,应立即将牵引改为仰伸位,以1.5~2kg的维持重量持续牵引3~4周;再用头颈胸石膏固定3月,牵引目的在于复位,复位阶段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牵引方向:一开始切忌仰伸应从略向前屈或中立位开始;否则易引起或剧脊髓损伤。2.牵引方式:不宜选用枕颌带牵引,更不可徒手牵引应选择颅骨牵引更安全有效。3.牵引重量:牵引重量从3~4kg起,逐渐加大牵引重量,每过30分钟旁拍摄一次颈椎侧位片,观察复位情况,原则上每半小时增加0.5kg,总重量不宜超过15kg,在复位过程中应密切注意血压,脉搏的变化。4.牵引时间:牵引复位,不可操之过争,牵引时间一般为5~8小时,太快易造成医源性损伤。三,手术复位
绝大多数颈椎双侧小关节突脱位可经牵引复位得以纠正,以下情况是手术复位的指征:少数伤后一周以上者,经5~8小时牵引复位仍无法纠正;在牵引过程中脊髓损伤症状逐渐加重者;陈旧性骨折脱位伴有不全截瘫者。手术方法分前路和后路两种
(1)后路手术应在颅骨牵引下进行,采用气管内插管麻醉,俯卧位,头部置于头架上略呈屈曲位,取后正中切口暴露下将其复位,如有困难,将脱位的关系突的上关节突作部分切除,用钝骨膜剥离器伸入下关节突的下方间隙,在牵引缓慢撬拨使之复位,如果关节突关节交锁影响复位者,可将其障碍部分切除以利复位,如合并椎板和关节骨折并陷入椎管内,则必须将其切除减压,合并有脊髓损伤,可在复位后施行的损伤节段椎板切除减压,复位后,将颈椎伸展并用钢丝连环结扎固定。(2)前路复位,减压和融合术也需在颅骨牵引下进行,取仰卧位,经胸锁乳突肌内侧缘和颈内脏间隙进入,暴露损伤节段,准确定位后,将损伤的椎间盘切除,在持续颅骨牵引下,用骨膜剥离器伸入椎间隙,以下位椎体作为杠杆支点,逐渐加大撬拨力量,用手指椎压脱位的椎体使它复位,复位后,如有骨折片突入椎管,则应用刮匙细心刮出,取自体髂骨植入减压部间隙固定融合,为保证稳定性,可加用前路钛合金接骨板,前路复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操作经验对复位十分重要,条件允许,应在电视透视监测下进行。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