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新生儿肾静脉血栓

发布日期:2014-11-20 21:10:36 浏览次数:1595

新生儿静脉血栓(RVT)即肾静脉血栓形成症。原发性RVT主要与脱水血黏滞度增高和肾血流量减少有关血浓稠及血黏滞度增加使肾流量下降,肾氧合减少继之则肾水肿肾小血管压力增加,最终导致肾小静脉血栓形成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被危重的基础疾病所掩盖,故至今尚无确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数据。由于医学影像学的普及尤其是抗凝剂和溶栓剂的治疗应用,RVT的存活率已由20%提高到80%少数虽未得到及时诊治的患儿由于自发性侧支循环的形成而幸免于死但终因肾萎缩或顽固性高血压而需行肾摘除或进展为慢性肾功能不全

护理

RVT常由多种综合病因所致。 1.肾脏原发疾病早期报道的RVT均由于肾病综合征时肾局部高凝状态所引起,但与NRVT相关的新生儿肾脏原发疾病很少见仅有先天性肾病综合征或肾脏肿瘤等引起的肾源性NRVT。

2.肾血管蒂受累如腹膜后脓肿或脐静脉插管等引起的肾(主)静脉循环障碍但此类肾外性NRVT的报道已很少。

3.血液黏滞度增高此类原因在NRVT中最为重要。生理状态下新生儿外周血中红细胞较多当喂食不足不显性失水增加、应用利尿药或造影剂、产伤、窒息、缺氧、缺血等原因均可使血液浓稠,血黏滞度呈指数增加。

4.肾血流量减少如感染、休克、母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或糖尿病等原因所致。

早在20世纪40年代,Gross统计既往百余年文献中47例新生儿动脉栓塞性疾病(其中肾动脉栓塞4例)认为感染先天性心脏病、损伤和生后脐动脉变化为可能发病原因。此后,对NRAE的不断观察研究,对其可能的发病原因提出了不同观点,除脐动脉插管外,其他病因尚在探讨之中。

发病机制:与肾动脉系统不同,肾静脉系统无任何种类的节段分布,仅有一系列互相吻合的弓形静脉连接肾脏两极的血流,小动脉和小静脉间无毛细血管网肾被膜下小静脉汇集成小叶间和叶间静脉,经肾髓质和肾门流入肾(主)静脉。右肾静脉仅与同侧输尿管静脉相通,而左肾静脉则可与其他四五条静脉相通易形成侧支循环。

NRVT的发病机制取决于血栓形成的急缓、位置大小完全与否以及侧支循环形成间的相互平衡情况。无论单侧或双侧病变上述情况及原发基础疾病决定了该患儿的临床及图像学所见甚至预后。血浓稠及血黏滞度增加使肾流量下降,肾氧合减少继之则肾水肿,肾小血管压力增加,最终导致肾小静脉血栓形成NRVT形成的过程有3类:

1.急性完全性栓塞肾脏急性水肿,肾包膜囊内压力急剧增高,肾静脉压可增高20倍,肾动脉血流量降至正常量的25%,甚至完全停流肾脏受损及出血,肾外观呈发绀色。此类型在发病24h内肾脏即肿大7天时达高峰,而此后的2个月渐缩小,有可能变为残留的萎缩小肾脏。

2.急性部分性栓塞若阻塞达80%~90%则与完全性相同其余的在发病24h即可出现侧支循环,发病后12天到1个月时侧支吻合达最佳状态,肾脏大小影像学形态及肾功能均可于发病后2个月恢复。

3.形成侧支吻合渐进性栓塞程度如何均可形成侧支吻合,除有白蛋白尿外肾功能常正常。

表现

1.临床分类 (1)原发性:病因隐匿,有血尿、肾肿大和血小板减少糖尿病母亲所生的新生儿的细胞外液可降低25%故易致先天性RVT。

(2)继发性:常由泌尿系统以外的疾病所致如先天性蛋白C和(或)蛋白S缺乏常有暴发性紫癜

(3)肾源性:新生儿期少见。

2.临床表现RVT在新生儿期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被原发疾病掩盖。典型的RVT有腹痛、血尿和肾肿大三大主症,但腹痛在新生儿期很难发现,代之以血小板减少。

(1)脱水:脱水包括隐匿性失水的病史症状及体征。

(2)突发血尿和少尿:突然出现与原发病无直接相关的血尿、少尿或无尿血小板减少及高血压的患儿有24h的肉眼血尿,继之为持久性镜下血尿。36%患儿有少尿或无尿。蛋白尿及酸中毒亦较常见。血压突然下降后急剧上升高血压可持续几天几个月或更长时间。可伴有恶心呕吐腹胀发热、黄疸、全身水肿肺及肢体栓塞精索静脉或胃食管静脉曲张等现象亦可能见到。

(3)肾脏肿大:在50%~60%的患儿可触及肿大的肾脏肾脏的大小、厚度及紧张度均有异于生理情况下的肾脏亦无生理时肾脏各叶未完全融合时的凹凸不平的感觉因肾包膜囊内张力增高使肾脏硬度增加触诊时有不适的规避反应右侧病变较左侧多见,若两侧均受累则彼此的大小程度必有差异。

并发症:常并发高血压、酸中毒黄疸肾功能衰竭;常合并肺及肢体栓塞,精索静脉或胃食管静脉曲张等。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