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已报告34例登革热病例 预防关键在于防蚊灭蚊
据自治区卫生计生委通报,从今年1月1日至9月25日24时,全区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4例,其中南宁市30例、梧州市1例、钦州市1例、玉林市1例、贺州市1例。全区没有死亡病例报告。
据介绍,今年9月中旬以前,全区各地报告的登革热病例有7例。但近日来,南宁市报告的病例有所增加,主要发生在广西花鸟市场的从业人员中。
专家分析,病例报告多出现在花鸟市场从业人员中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因为花鸟市场中很多盆景、水生植物是从外地批发来的,这些植物土壤或是养植液中很有可能带着白纹伊蚊的虫卵,来到南宁后,虫卵孵化成蚊子,叮咬他人,而这些蚊子很可能本身就带有登革热病毒,因此造成感染;二是因为花鸟市场内的蚊媒密度相对较高,因此,在花鸟市场从业的人群受到叮咬进而感染的几率就相对较高。
登革热通过伊蚊叮咬人传播,避免蚊虫叮咬就可以预防登革热,开展对蚊媒的消杀也是有效、直接的防控手段。据了解,当前南宁已全面开展灭蚊行动。
针对日前南宁市登革热病例增加的情况,自治区卫生计生委还派出了疾控和消杀方面的专家到现场进行指导,同时还派出督导组,对南宁市的登革热防控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随着世锦赛的临近,从四面八方前往南宁的运动员和观众也逐渐增多。为防止输入性病例引起登革热、埃博拉或其他疾病的爆发流行,卫生疾控部门也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卫生疾控部门会明确告之抵达南宁的参赛人员、工作人员,如有发热等症状要立即到各宾馆、比赛场所的医疗保健组就诊,同时要对宾馆、比赛场馆及其周边进行彻底消杀,降低蚊虫密度甚至做到无蚊,以此阻断传播,达到防控目标。
在广西区内横行的白纹伊蚊就是传播登革热的罪魁祸首,这种被俗称为花蚊子的伊蚊,多在白天活动、叮咬人,还喜欢在小面积的积水上产卵,它主要孳生在人工容器,如各类缸、罐、坛、盆、瓶、轮胎等的雨后积水中。
公园、花鸟市场、野外丛林等地白纹伊蚊的密度会较高,专家建议,在登革热流行时期少到这类场所活动,前往这些地方活动时,可以穿着长袖衣裤,或是涂抹防蚊液、使用驱避剂进行防蚊。
除此之外,养有水生植物的家庭也会滋生白纹伊蚊。因此,除卫生行政部门采取防控措施外,卫生部门也呼吁广大市民人人动手,做好防蚊灭蚊工作。
专家建议,居民要及时清理家中不用的瓶瓶罐罐,养有水生植物的家庭,最好每三天对养植的植物和容器进行清洗、换水,防止孳生蚊虫。(记者张艳华)
登革热是由携带登革热病毒的伊蚊叮咬人而传播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一般在蚊虫叮咬后3至14天内发病,主要症状是突发高烧,一般持续3至7天,体温可以达到39℃,同时还会出现剧烈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疼痛,皮肤可有红色皮疹。
伊蚊雌蚊吸食被感染人员的血液,获得病毒并在蚊体内繁殖,再经叮咬传染给人类。虽然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传播,但不能掉以轻心。登革热病毒在蚊体内至少可存活30天,甚至终生,致使登革热病毒传播速度快,蔓延范围广。
登革热在潜伏期的最后几天就有了巨大的传染风险,同时有的人是“隐性感染”,即在感染后不会出现任何症状,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从而成为未经隔离或接受治疗的病毒源。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