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造口旁疝 造口旁疝专家 造口旁疝病因 造口旁疝治疗 疾病百科

发布日期:2014-11-22 20:48:11 浏览次数:1595

(一)发病原因

造口旁疝的发生与病人全身和局部的情况密切相关。腹壁薄弱、术后腹压增高、营养不良肥胖和局部感染等均是造口旁疝发生的基础。同时,造口部位的选择、造口技术与造口旁疝的发生也明显有关。

1.营养不良 恶性肿瘤、贫血、低蛋白血症、过于肥胖、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及缺乏维生素等,均可影响术后组织的修复,若肠管(或输尿管)与人造通道未能完全愈合,即增加造口旁疝的发生机会。

2.造口区域的组织缺陷 如造口区域的组织缺损,横向肌肉的收缩作用等,使造口旁组织向四周收缩,致造口的口径扩大。

3.腹壁肌肉的退行性变 老年患者腹壁肌肉出现退行性变,修复能力降低,强度薄弱。

4.放疗和化疗 造(口)者多为结直肠肿瘤、膀胱肿瘤肠梗阻克罗恩病等患者,术后常需要进行放疗和化疗,影响正常组织的代谢和伤口修复。

5.手术操作不当 常见情况有:①手术操作粗暴,血管或神经损伤过多导致肌肉萎缩,腹壁强度降低。②无菌操作不严格,止血不彻底,术后出现切口感染。③麻醉不满意,强行牵拉缝合,局部张力过大以及各层组织对合不良。

6.造口位置选择不当 一般认为,造口旁疝的发生率与造口位置的选择有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腹直肌具有约束功能,经腹直肌造口者,造口旁疝发生率较低。而经腹直肌旁或切口造口者,造口旁疝发生率相对较高。而腹膜外造口,更可降低造口旁疝以及手术后早期内疝的发生率。

7.腹内压力的升高 术后患者出现剧烈咳嗽、严重腹胀、排尿困难、腹水或腹内存在较大的肿瘤以及婴幼儿啼哭,均可导致腹内压力升高,进而诱发造口旁疝的发生。

(二)发病机制

造口旁疝的分类方法有两种。

1.按疝内物脱出位置分类 有四种类型:①真性造口旁疝:一腹膜囊由扩大的筋膜缺损处突出者。临床最常见,约占造口旁疝的90%;②造口间疝:筋膜缺损扩大,腹腔内肠襻伴随造口肠襻向皮下突出者,此型多数合并脱垂;③皮下脱垂:筋膜环完整,肠襻冗长突出皮下,系假性疝;④假性疝:由于腹壁薄弱或腹直肌外侧神经损伤,造口肠襻脱垂(图1)。

2.按疝体大小分类 有4型:①小型造口旁疝:直径②中型造口旁疝:直径大于3~6cm;③大型造口旁疝:直径大于6~10cm;④巨大型造口旁疝:直径10cm。

(一)治疗

1.非手术治疗 对于疝体较小、无明显不适者,可用腹带、造口带加压包扎,亦可用环形压具固定于造瘘(口)周围组织,防止内脏进一步疝出。

2.手术治疗 除了癌症晚期(含姑息性手术后和已发生腹腔或远处转移者)和严重内科合并症不能耐受手术者,造口旁疝均可手术治疗。有疝原位修补术和造口移位两种方式。

(1)疝原位修补术:对于筋膜缺损不大的造口旁疝,可在造口旁侧方做切口,找到并切除疝囊,还纳疝内容物,重新定位造口,间断缝合缺损。对于缺损大,直接修补困难者,可采取合成材料(假体网片)修补,一般主张进入腹腔从内面修补。

(2)造口移位:对原造口不满意和原位修补后复发者,应移位造口。另取正中切口,选择合适的位置经腹直肌造口,切除并关闭原造口。

(二)预后

目前没有相关内容描述。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