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婴儿型黑矇性痴呆治疗方法大全

发布日期:2014-10-29 22:20:12 浏览次数:1600

痴呆、痴呆指智能低下,记忆、理解、判断力明显减退,神情呆滞反应迟钝,寡言善忘,甚至生活不能自理的症状,俗称呆傻病。痴呆为临床综合征,可由60多种疾病所致,其中最常见的是老年性痴呆占60%左右,其次为血管性痴呆占10%~20%,脑部占位性病变,特别是额颞肿瘤占4%~5%,还有亨廷顿舞蹈病,帕金森病,进行性核上性麻痹,Pick病,多发性硬化脑积水,脑部各种感染性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等。

阵挛、肌阵挛是指检查时可见病人出现个别肌肉或多肌肉群突发的,短促而快速,不规则的不自主收缩,即为肌阵挛。一般情况下,仅在身体的某一局部出现,但有时分布弥散,可出现于面部,舌肌咽喉等。

共济失调现象、共济失调现象的发生是由于小脑,前庭系统,脊髓后跟,后索及大脑等病变所致,表现为随意运动缺乏正确性,协调性和平衡障碍。可见于深层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小脑性共济失调、前庭迷路性共济失调、大脑性共济失调等。

共济失调现象检查方法:观察病人的日常动作,如吃饭,穿衣服或脱衣服,解衣钮,拿东西,站立,行走等动作时肢体运动是否准确协调,若动作不精准,不协调,即应认为有共济失调。

为了准确判断其程度,通过试验可更准确的进行检查,这些试验包括指鼻试验、轮替运动试验、跟膝胫试验、描图试验、昂白试验等。

抽搐现象、抽搐现象是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重要症状之一,是不随意运动的表现,是神经-肌肉疾病的病理现象,表现为横 纹肌的不随意收缩。引起抽搐发作的原因很多,根据病因和抽搐性质可分为:癫痫性抽搐(原发性癫痫发作)、症状性(继发性)癫痫、癔病性抽搐及强直性抽搐等。如强直性痉挛,肌阵挛,震颤,舞蹈样动作, 手足徐动,扭转痉挛, 肌束颤动, 习惯性抽搐。中医认为引起抽搐的病因病机主要有热毒内盛,风阳扰动、风毒窜络、阴血亏损等方面。常见于脑系疾病、传染病、中毒、头颅内伤、厥病类疾病、子痫、产后痉病、小儿惊风、破伤风狂犬病等病中。

抽搐现象检查方法:检查病人时,如见身体某一部位肌肉呈现快速的,重复的,阵挛性或强直性的不自主收缩,即为抽搐现象。

典型抽搐发作时,病人意识突然丧失,两眼球上翻或向某一方向凝视,面部四肢和躯干肌肉出现强直,痉挛性抽动,可伴有咬伤舌尖,口吐白沫尿失禁,每次发作约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岁后逐渐停止抽动,病人昏睡一定时间后恢复意识,自感疲乏肌肉酸痛,隔1~2天后恢复正常。这种抽搐常可反复发作,严重者呈持续状态。

有些病人抽搐发作时,意识不丧失,多见于一侧肢体或面部肌肉和阵挛性抽动,或自躯干某一部分开始向身体其他部位扩展。

此外,还可见到多种形式的抽动,如病人发作时突然倒地或卧于床上,双目紧闭,呼之不应,肢体出现不规则的阵发性抖动,或单肢不规律抽动;有时呈角弓反张体位或肢体僵直,也有抽搐发作时,病人的肘腕及手掌指关节屈曲,指间关节伸直,拇指内收呈鹰爪状;抽搐发作严重时全身呈痉挛状态,可出现骨折关节脱位,喉呜,呼吸暂停甚至窒息

对抽搐发作病人除注意病人有无意识障碍外,尚注意其瞳孔大小,对光反应是否存在,眼底检查有无视神经乳头水肿,有无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如单瘫偏瘫,感觉缺失,颅神经麻痹等),结合抽搐发作的部位,顺序的分析,对于病变的定测和定位诊断很有帮助。

惊厥、惊厥(ConVulsion)是小儿常见的急诊,尤多见于婴幼儿。由于多种原因使脑神经功能紊乱所致。表现为突然的全身或局部肌群呈强直性和阵挛性抽搐,常伴有意识障碍。小儿惊厥的发病率很高,据统计6岁以下小儿惊厥的发生率约为成人的10~15倍,约5~6%的小儿曾有过一次或多次惊厥。其原因为:婴幼儿大脑皮层发育未臻完善,因而分析鉴别及抑制功能较差;神经髓鞘未完全形成,绝缘和保护作用差,受刺激后,兴奋冲动易于泛化;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而致惊厥;血脑屏障功能差,各种毒素容易透入脑组织;某些特殊疾病如产伤、脑发育缺陷和先天性代谢异常等较常见,这些都是造成婴幼儿期惊厥发生率高的原因。惊厥频繁发作或持续状态危及生命或可使患儿遗留严重的后遗症,影响小儿智力发育和健康。

瘫痪瘫痪是神经系统常见的症状之一,是指肌肉活动能力的降低或丧失。临床上将瘫痪分为功能性瘫痪和器质性瘫痪两类。前者由心因性引起,即癔症性瘫痪,器质性瘫痪按照病变的解剖部位可分为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和肌病瘫痪。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