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定义及诊察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定义:多发性大动脉炎又称为明星病、无脉病,主动脉弓综合征等,是一种较为通常的原发性免疫性慢性炎症性动脉疾病。多发于青少年女士,男女之比是1:8、发作年龄多为20~30岁。多发性大动脉炎以青年女士多见,有研究资料证实,多发性大动脉炎病例月经周期中雌激素分泌的双峰模式消失,卵泡期雌激素总量明显高于正常女士,而雌激素能明显降低动脉壁糖原分解的活动力,使动脉壁受损,因此雌激素总量过高易引起多发性大动脉炎。本病特点是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多发性、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病变常累及数处血管,使受累血管发生狭窄或闭塞,少数可引起扩张或动脉瘤形成。
多发性大动脉炎属祖国医学脉痹、血痹、眩晕等范畴。缺血严重而发生坏疽者,又归属于脱疽的范畴。《医学心悟》日:伏脉不出者,冷气闭塞也。
1.雌性激素:本病以青年女士多见,而这一时期正是女士各类激素高峰期,有人实验证实,本病病例月经周期中雌激素分泌的双峰模式消失,卵泡期雌激素总量明显高于正常女士,而雌激素能明显降低动脉壁糖原分解的活动力,使动脉壁受损。这可能与雌激素引起动脉平滑肌萎缩有关,引起血管炎症反应,使受累血管发生内膜的成纤维组织增厚,中膜增厚或变薄,纤维,纤维组织和弹性纤维断裂、重叠或消失。也有以为雌激素引起动脉中膜某些酶活性的降低,是动脉壁炎症性改变的机制。
2.感染:多见的致病菌有结核杆菌和链球菌。感染引起血管壁的反应或引发自身免疫反应。有报道本病病人可伴随有肺部或肺外结核病灶,特殊是动脉四面及主动脉旁有结核病灶,48%的病人有结核病史,86%病人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在病理上有类似结核损害的朗格汉斯细胞肉芽肿。亦有人以为本病与风湿热有关。
3.自身免疫反应:在本病的早期和活动期,常有四肢关节、肌心痛,低热等类似风湿病的现象,血沉增快,血液中的丙种球蛋白值和抗主动脉抗体效价增高,抗链O滴度升高,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所以,多数学者以为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4.遗传起因:从1970年以来,日本共发现10对近亲如姐妹、母女等得了此病,且研究表明本病与HLA系统中BW40、BE52位点、HLA-D有密切联系,属显性遗传。因此,以为多发性大动脉炎有先天遗传起因。
多发性大动脉炎是由于感染、药物等起因作用于机体后,引起免疫反应,自身免疫的功能失调,使大动脉壁具有抗原性,而机体的免疫活性细胞对它不能识别,与该抗原结合后产生抗主动脉抗体,并作用于大动脉壁,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发生非特异性炎症,引起免疫损伤,进而引起大动脉狭窄和闭塞。
病变的血管呈灰白色,管壁僵硬、钙化、萎缩与四面粘连,管腔狭窄或闭塞。本病主要侵犯大中动脉,而肢体的中小动脉很少发生病变。病变常累及动脉全层,伴结缔组织增生和弹力纤维退行性变,可发生肉芽肿及囊性变或动脉瘤形成。可根据病变侵犯动脉的分布,将本病分为头臂型、胸腹主动脉型、肾动脉型、混合型、肺动脉型。
中医以为本病因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调,以致气血亏虚,复因寒湿之邪侵袭,致使脉道受损,经络阻塞,气血呆滞,气滞而血淤;或因饮食失节,损伤脾胃,运化失司,痰湿内生,阻滞脉道,痰淤互结,经络受阻;或因脾肾阳虚,不能温煦,寒凝脉滞;或为肝肾阴虚,筋脉失之濡养,脉涩为痹,而致无脉。诸多起因影响终为脉道受阻,经络不通而本钱病。
多发性大动脉炎好发于青少年女士,发作高峰在20~30岁,呈慢性进行性改变,病程可长达20余年。发作初期有低热、胃纳减退、疲乏乏力、游走性关节疼痛,血沉增快等全身症状,常被误诊为风湿病;有的病人伴高血压,则以高血压来就诊,逐渐发生肢体缺血现象,而引起病人的重视,但极少发现肢体溃疡或坏疽。
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取决于病变累及部位,临床通常分为四型。
1.头臂动脉型:病变主要累及主动脉及其分支。由于颈动脉或椎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引起不同程度的脑缺血,可有头昏,眩晕,头痛,视力障碍,当起立行走时视物模糊或视力丧失,也可羞明,复视,斑点,白内障。严重者引起抽搐、失语、偏瘫(半身不遂)或昏迷。由于头面部缺血可致鼻中隔穿孔,上颌或耳壳溃疡,牙齿脱落,咀嚼无力和面部萎缩,单侧或双侧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上肢血压明显降低或测不出而下肢血压正常或增高。于狭窄的相应部位可听到血管杂音,尤以颈部或锁骨上及胸锁乳头肌外三角血管杂音最响伴有震颤。眼底诊断可见患侧视乳头苍白,视网膜消息脉扩张,相互吻合,环绕于视乳头四面呈花环状,称明星眼底,本型由于有丰富的侧动循环建立,肢端很少发生坏疽。此型约占23%~33.3%。
2.主、肾动脉型:病变主要累及降、腹主动脉及其分支,由于下肢缺血而发生下肢无力,发凉和间歇跛行等,因腹主动脉缩窄和肾动脉狭窄往往发生高血压,严重高血压可致心力衰竭(心肌衰竭),而有心悸、呼吸困难、疲乏无力等。肠缺血可引起绞痛、腹泻、便血等。如病变波及主动脉瓣,则引起主动脉瓣封闭不全。病变延及冠状动脉开口处和四面,可引起心绞痛或心肌梗死。体检可发现下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血压明显减低或测不出,而上肢血压明显增高。根据病变部位不同t,可在胸骨旁或脊柱两侧,或上腹部听到血管杂音。如并发主动脉瓣膜封闭不全,则于主动脉瓣听到吹风样舒张期杂音,眼底诊断显示高血压眼底改变,心电图左心室肥厚伴劳损,此型约占34.8%。
3.混合型:比较多见。具有上述二型改变的特点,病变广泛,部位多发,病情一般较重。本型一般先有一型的症状,随着病情进展逐渐演变为混合型,约占31.6%~41.5%。
4.肺动脉型:病变主要累及肺动脉,由于动脉四面有丰富的侧支循环,所以缺血症状不明显,很少发生呼吸道症状,严重者可发生心悸、气短或中断咯血,肺动脉瓣可听到收缩期杂音。有人报道多发性大动脉炎中肺动脉受累高达14%~50%,病人可无症状,但63%有肺动脉高压或右室劳损,5%病例可伴有胸水。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