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
本病征系性染色体异常,多数患者多了一个X染色体,故最常见的外周血白细胞染色体核型是47,XXY,或为嵌合体47,XXY/46,XX或47,XXY/48,XXXY,甚至有更多的X染色体,如49,XXXXY。口腔黏膜X小体检查阳性者在XXY核型中占93%。
本病征的各种核型是由于细胞成熟分裂或受精卵在卵裂中发生的性染色体或性染色单体不分离的结果,从染色体基因标记研究示卵子细胞不分离多于精子的2倍。上述性染色体畸形,以高龄妇女妊娠中机会为多,可因卵细胞的衰老、着丝点纵裂动力减弱或纺锤丝迷向的缘故。有迹象示本病征中X染色体数目愈多睾丸曲细精管玻璃样变性、间质增生纤维化愈严重,智力发育亦愈受累,其机制不明。曾有学者推论X染色体的基因对睾丸发育有不利影响,因此本病征主要病理特点为曲精细管发育不全、小睾丸,不能产生精子或精子极稀少,故不生育。间质细胞呈腺瘤样丛集,其细胞内所含脂类物质及分泌颗粒减少,有些病例有脑电图检查异常,提示有轻微器质性脑功能损害,此系原发抑或继发于内分泌功能紊乱尚无定论。
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是一种先天性睾丸生精发育不全或不发育的疾病,患者常因不育或体检外生殖器不发育而就诊,然后经染色体检查确诊。
该病不同类型的共同特征是性染色体比正常的XY多1个或1个以上的X染色体。多余的X染色体对睾丸及体征均有不良影响,尤其对体征影响更甚。X染色体越多,睾丸发育不良程度越明显,症状越严重,智能发育越差,其他畸形也往往愈多。由于Y染色体有睾丸决定基因(TDF),该病患者均有Y染色体,因此患者表型为男性,但超过正常的X染色体导致不同程度的女性化。
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的染色体核型较多,1987年在国内王德芬等报道的62例中,47,XXY占71.0%,47,XXY/46,XY嵌合体占24.2%,48,XXXY及48,XXYY各约3.2%和1.6%。这些核型的形成是由于细胞成熟分裂,或受精卵在卵裂中发生的性染色体或性染色单体不分离的结果。染色体基因标记研究提示,卵子细胞的不分离多于精子的2倍。性染色体畸变,以高龄孕妇妊娠中机会为多,可因卵细胞的衰老,着丝点纵裂动力减弱或纺锤丝迷向的缘故,导致亲代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发生了性染色体不分离。有分析表明,60%的患者是由于母体染色体不分离,40%是由于父体染色体不分离所致。成熟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不分离约有83%的可能发生在第1次减数分裂,17%的可能发生在第2次减数分裂。
由于X染色体的增多,致使睾丸未发育,阴茎短小,血浆睾酮降低,FSH、LH升高;雄性激素分泌不足,FSH升高可能是因为支持细胞损伤,分泌抑制素减少之故。睾酮水平偏低,说明该病患者睾丸间质细胞分泌睾酮功能降低,这就必然使LH代偿性升高。通过电镜观察,患者睾丸的间质细胞内有异常线粒体和内质网,这可能是干扰睾酮生物合成障碍的物质基础。
本病的发病率相当高,但许多患者除不育外无任何症状或不适,因而不会就诊,难以发现。患者表型男性,体格较瘦长,身材较高,指间距大于身高。乳房往往增大,乳房女性化约占40%。在47,XYY及48,XXYY核型,具有2个Y染色体患者高体型表现更为明显。青春期发育常延缓,由于无精子,一般不能生育(偶有例外)。
体格检查发现男性第二性征不明显,无胡须,无喉结,皮肤白皙,睾丸小,阴茎亦小,可有隐睾或尿道下裂,阴毛发育差。
患者可有性格孤僻、腼腆、不活跃、胆小,缺乏男孩性格。在标准47,XXY核型中,约有25%显示中等度智能发育落后,表现为语言和学习障碍。此征在青春期前缺乏明显症状,不易认识。若对智能落后或行为异常的儿童做常规的染色体核型分析,可进行早期诊断。
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在儿童期可因隐睾或者小睾丸来诊,但多数因症状不严重,缺乏特征性或体格检查疏忽不易被重视。一般在青春发育期,由于睾丸不发育,男性化不全,部分患者有女性乳腺发育或不育而来诊。
根据临床特征怀疑为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的患者可先予生化检查。若血清FSH、LH增高,睾酮水平较正常为低,可对患者作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确定X染色体数目,是诊断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的主要依据。FISH技术是快速诊断方法。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