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鼻孢子虫病Rhmosporisis

发布日期:2014-11-10 23:08:01 浏览次数:1600

西伯孢子虫病,鼻孢子菌病

鼻孢子虫病(Rhmosporisis)病因与发病机制】

本病系由孢子虫菌所引起。1900年首先由阿根廷的Seeberi所发现,故又名西伯孢子虫病。病变多见于鼻部故名鼻孢子虫病。本病多见于男性青年,流行于印度和斯里兰卡等地区。鼻孢子虫呈圆形或椭圆形,约6微米大小,外周有清晰的角质膜,原浆中有空泡。本霉菌由芽孢繁殖于外膜变厚处,孢子囊逐渐变大,芽孢成熟后,由另一端薄膜处破出。以后芽孢侵入淋巴管,再由淋巴管进入结缔组织、至此孢子虫则成为发展期。

【鼻孢子虫病(Rhmosporisis)诊断要点】

诊断要点概述

本病有如下两个特点:①病人有长期的少量出血和鼻阻塞;②发现鼻腔或鼻前庭有圆形或椭圆形的杨梅状的出血性息肉。以上两点如果发现于本病流行区,应考虑本病的诊断。再加上鼻分泌物涂片或活检找到孢子虫病原体,结合血液检查即可确诊本病。

临床表现

本病的主要症状为长期少量鼻出血和鼻阻塞,有水样或粘脓样鼻涕流出,有的有鼻内瘙痒或异物感。病变初发于鼻前庭,常累及鼻中隔,并可延伸至鼻底或鼻咽等处。病变可单发也可多发,常呈有蒂或无蒂的出血性息肉样,或呈乳头瘤样病变。形似草莓,质脆,表面可见白点物,内含灰色子囊。有的基底较广,呈多发性分叶状结节样病变。带蒂的病变可壅塞或脱出鼻前孔,呈紫色或红色息肉样突出,触之易于出血。本病常继发于鼻外伤以后发生感染,病变可见于鼻咽部、悬壅垂、喉、耳、眼结膜或泪囊等处。眼部病变多表现为结膜肿块或泪囊部肿胀,内眦有脓性分泌物

【鼻孢子虫病(Rhmosporisis)治疗概述】

1.用圈套器切除息肉,然后用电灼器烧灼其基底部,以防止出血或复发。复发是本病的特点之一,其原因可能是切除不彻底,或被孢子虫再次感染伤口,特别是单纯的圈套摘除,很易复发。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