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胆囊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目录1 拼音2 英文参考3 概述4 疾病名称5 英文名称6 分类7 ICD号8 流行病学9 急性胆囊炎的病因9.1 胆汁滞留9.1.1 机械性梗阻9.1.2 括约肌功能紊乱9.2 细菌感染9.3 其他原因10 发病机制10.1 单纯性胆囊炎10.2 化脓性胆囊炎10.3 坏疽性胆囊炎11 急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11.1 症状11.1.1 疼痛11.1.2 恶心、呕吐11.1.3 发热11.2 体征11.2.1 压痛、肌卫11.2.2 肿块11.2.3 黄疸11.2.4 腹胀12 急性胆囊炎的并发症12.1 胆囊坏疽、穿孔12.2 急性胰腺炎12.3 胆管炎、门静脉炎及肝脓肿12.4 急性气肿性胆囊炎13 实验室检查13.1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13.2 血清总胆红素13.3 血清转氨酶14 辅助检查14.1 B型超声14.2 X线检查14.3 CT检查14.4 静脉胆道造影14.5 放射性核素显像15 急性胆囊炎的诊断16 鉴别诊断16.1 十二指肠溃疡穿孔16.2 急性胰腺炎16.3 高位急性阑尾炎16.4 急性肠梗阻16.5 右肾结石16.6 右侧大叶性肺炎和胸膜炎16.7 冠状动脉病变16.8 急性病毒性肝炎17 急性胆囊炎的治疗17.1 内科治疗17.2 外科治疗17.2.1 手术指征17.2.2 手术方法17.3 中医治疗17.4 老年人胆囊炎的特殊处理18 预后19 急性胆囊炎的预防20 相关药品21 相关检查
1 拼音jí xìng dǎn náng yán
2 英文参考acute cholecystitis
3 概述急性胆囊炎(acute cholecystitis)是由于胆囊管阻塞和细菌侵袭而引起的胆囊炎症;其典型临床特征为右上腹阵发性绞痛,伴有明显的触痛和腹肌强直,80%伴有胆囊结石,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引起本病的常见原因包括:1.结石在胆囊管嵌顿引起梗阻、胆囊内胆汁郁积,浓缩的胆盐损害胆囊粘膜引起炎症。2.细菌感染,常见的致病菌为大肠桿菌,产气桿菌,绿脓桿菌等,大多从胆道逆行而来。3.化学刺激:高浓度胆汁酸盐刺激胆囊粘膜引起急性炎症。常发生在创伤,或与胆系无关的一些腹部手术后。
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病。在我国,据文献报道,位居急症腹部外科疾患的第2位,仅次于急性阑尾炎,较急性肠梗阻和溃疡病穿孔为多见。近10余年来,随着B超的普及和广泛应用,对于胆囊炎及胆道疾患的检出和诊断,提供了一种无创检查的有力工具,明显地提高了胆道疾患的检出率与准确性。传统的十二指肠引流和细菌培养,口服或静脉胆囊造影,由于操作繁琐和胃肠细菌等因素而影响胆汁内细菌培养的准确性,因而在临床上的应用减少,被逆行胰胆管造影等技术所替代。
胆囊炎有急性、慢性之分。它可以是原发的,即不伴有胆囊结石;也可以是继发的,即继发胆囊结石而发生的胆囊炎。
对症状较轻微的急性单纯性胆囊炎,可考虑先用非手术疗法控制炎症,待进一步查明病情后进行择期手术。对较重的急性化脓性或坏疽性胆囊炎或胆囊穿孔,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但必须作好术前准备,包括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失调,以及应用抗生素等。
4 疾病名称急性胆囊炎
5 英文名称acute cholecystitis
6 分类消化科 肝胆疾病 胆囊疾病
肝胆外科 肝胆外科感染性疾病
7 ICD号K81.0
8 流行病学根据国外文献报道,急性胆囊炎患者以中年以上女性,特别是身体肥胖且曾多次怀孕者为多。在性别上,男女之比约为1∶(3~4)。我国患者发病率较国外为低,女性也不如欧美多,患者年龄多在35~45岁之间,男女之比约为1∶(1~2)。近年来,随着国人的饮食习惯的改变和高龄化,城市人的胆囊结石发病率明显升高。
9 急性胆囊炎的病因胆囊系一盲囊,通过弯曲、细长的胆囊管与胆管相通。本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各种因素造成胆囊管梗阻、胆汁滞留和随之而来的细菌感染或化学性胆囊炎。少数病例未见有明显的胆囊内胆汁滞留现象,细菌感染似为引起急性胆囊炎的惟一原因。
9.1 胆汁滞留胆汁滞留是引起急性胆囊炎的一个先驱的、基本的因素,其原因大致可分为两类:
9.1.1 机械性梗阻
一般认为急性胆囊炎患者90%以上有结石嵌顿于胆囊颈或胆囊管,导致胆汁滞留;有作者认为,即使手术或尸检时胆囊内无结石发现,也不能证明在病变早期无结石存在,而可能结石已被排至胆总管。除结石外,胆囊管与胆总管连接部亦可因角度较小,胆囊管本身过于曲折、畸形,或异常血管、周围炎症粘连、蛔虫钻入,以及肿大淋巴结压迫等造成梗阻和胆汁滞留。功能性障碍研究证实,胆道肌肉、神经功能紊乱,胆囊的正常排空活动受阻,可造成一时性的胆汁滞留。
9.1.2 括约肌功能紊乱
当腹内脏器有病变时,如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阑尾炎或肾周围炎等,内脏神经受到病理性刺激冲动传至大脑皮质,引起皮质的功能紊乱,从而反射性地导致胆囊管括约肌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功能紊乱而造成痉挛,致使整个胆道系统胆汁滞留。胆囊内长期胆汁滞留和浓缩,可刺激胆囊黏膜,引起炎性病变,加上细菌感染,即可形成急性胆囊炎。
9.2 细菌感染引起急性胆囊炎的细菌大约70%为大肠埃希杆菌,其他的有克雷白杆菌、梭状芽孢杆菌、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链球菌,还有肺炎球菌等。约50%急性胆囊炎病人胆汁细菌培养阳性。细菌入侵的路径一般多经胆汁或淋巴管,有时也可以经肠道逆行入胆道或血源性播散。总之,细菌到达胆囊的路径很多。
9.3 其他原因临床上有少数病例既无胆汁滞留亦无细菌感染而为其他的原因。主要见于创伤和胰液反流。创伤包括外科手术、灼伤等可导致急性胆囊炎。在创伤时,由于疼痛、发热、脱水、情绪紧张等可使胆汁黏稠度增加,排空减慢。此外,当胰、胆管共通管梗阻时,反流胰液中的胰蛋白酶被胆汁激活,与胆汁酸结合,也可激活磷酸脂酶,使卵磷脂转为溶血卵磷脂,这两者作用于胆囊壁,产生损害。
10 发病机制当胆囊管或胆囊颈因结石突然嵌顿或其他原因而梗阻时,由于胆囊是—盲囊,引起胆汁滞留或浓缩,浓缩的胆盐刺激和损伤胆囊引起急性化学性胆囊炎;同时,胆汁滞留和(或)结石嵌顿可使磷脂酶A从损伤胆囊的黏膜上皮释放出来,使胆汁中的卵磷脂水解成溶血卵磷脂,从而改变细胞的生物膜结构而导致急性胆囊炎。另有作者发现,在炎症的胆囊壁内含有高浓度的前列腺素,认为这也是引起急性胆囊炎的一种介质。如果胆囊管梗阻不及时松解,那么胆囊腔内压力不断增高,胆囊壁因血液和淋巴回流受阻而充血水肿引起缺血,缺血的胆囊壁容易继发细菌感染,从而加重急性胆囊炎的进程,终致并发胆囊坏疽或穿孔;对于老年,患有糖尿病和动脉硬化的患者更容易发生胆囊的缺血坏死。胆囊缺血、炎症加重、胆囊底部坏疽,临床上多见于发病的第2周,若不及时治疗,则很快会并发穿孔与腹膜炎。如单纯胆囊管梗阻而无胆囊壁的血供障碍和细菌感染,则发展为胆囊积液。
根据炎症的轻重和病程长短,急性胆囊炎的病理表现可有很大的差别。
10.1 单纯性胆囊炎单纯性胆囊炎属于最轻的一型。其特征是胆囊轻度增大、囊壁充血、黏膜水肿,囊壁稍增厚;肉眼观察胆汁较黏稠,略显混浊或无明显异常,镜下可见白细胞浸润,黏膜上皮脱落,但细菌培养常为阴性。
10.2 化脓性胆囊炎胆囊因胆囊管阻塞明显增大,呈蓝绿色或灰红色,囊壁充血肥厚极为显著,浆膜层血管扩张;胆囊表面常有脓性纤维素性沉淀,黏膜膜上可形成溃疡,整个胆囊内充满脓液。胆囊壁的炎性渗出可致与毗邻腹膜粘连和淋巴结肿大。此时,胆汁的细菌培养多为阳性。镜下可见大量单核细胞浸润,胆红素钙沉淀,胆固醇结晶。
10.3 坏疽性胆囊炎病情严重时,有时胆囊胀大过甚,囊壁血运受阻,引起囊壁的缺血坏疽;胆囊内的结石可嵌顿在胆囊颈部,引起囊壁的压迫坏死。上述变化最终均可致胆囊穿孔,甚至胆囊与十二指肠之间形成内瘘。镜下除可有炎细胞浸润、囊壁水肿、渗血外,还可见到局限性或广泛性坏死、缺血、甚至穿孔;有时可见小动脉粥样硬化伴管腔狭窄。
11 急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约85%的急性胆囊炎病人在发病初期有中上腹和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并有右肩胛下区的放射痛。常伴恶心和呕吐。发热一般在38~39%℃,无寒战。10~15%病人可有轻度黄疸。体格检查见右上腹有压痛和肌紧张。墨菲(Murphy)征阳性。在约40%病人的中、右上腹可摸及肿大和触痛的胆囊。白细胞计数常有轻度增高,一般在10,000~15,000/mm3。如病变发展为胆囊坏疽、穿孔,并导致胆汁性腹膜炎时,全身感染症状可明显加重,并可出现寒战高热,脉搏增快和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加(一般超过20,000/mm3)。此时,局部体征有右上腹压痛和肌紧张的范围扩大,程度加重。一般的急性胆囊炎较少影响肝功能,或仅有轻度肝功能损害的表现,如血清胆红素和谷丙转氨酶值略有升高等。非结石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和结石性胆囊炎相似,但常不典型。
11.1 症状11.1.1 (1)疼痛
疼痛为最主要症状。病初时疼痛多局限于上腹部剑突下,较轻,呈持续性,以后疼痛逐渐加剧,转至右上腹部,为持续性伴阵发性加重,约半数病例可伴右肩背部或右腰部放散痛。如伴有胆石症,则疼痛程度更为严重,阵发亦更明显;若疼痛较剧,呼吸可受抑制,表现为浅而快。
11.1.2 (2)恶心、呕吐
大约半数以上患者有恶心,1/3以上病例有呕吐。实验证明,单纯胆囊扩张并不引起呕吐,而胆总管扩张者常有呕吐;若症状甚剧,应考虑胆囊管或胆总管结石存在之可能。
11.1.3 (3)发热
患者常有低热,一般在38~39℃,热度高低与炎症范围及严重程度有关。寒战和高热较少见,若有此现象多表示已并有胆总管炎或上行性肝管炎。
11.2 体征患者常呈急性病容,疼痛加剧时更有烦躁不安现象。脉搏随体温升高而略加快,阵发性疼痛加剧时,可有阵发性加快。
11.2.1 (1)压痛、肌卫
右上腹胆囊区有明显的压痛、肌紧张及右季肋部叩击痛。如检查者站在患者右侧,用左手大拇指置于胆囊区,其余各指放在肋骨上,让患者做深呼吸使肝脏下移,则因拇指触及胆囊而使疼痛加剧,患者有突然屏息呼吸之现象,称为Murphy(墨菲)征。有时可见压痛区皮肤水肿,若局部肌肉强直,须考虑有胆囊坏死及穿孔的可能。
11.2.2 (2)肿块
15%~30%的患者右上腹可扪及肿块,系由发炎和肿大的胆囊与邻近网膜粘连所引起。扪及肿块多在起病48h后,其位置、大小和触痛程度则随病情程度的变化而不同。
11.2.3 (3)黄疸
20%~25%患者出现黄疸,但多为轻度或隐性黄疸,即血清总胆红素在34~85.5μmol/L。黄疸系因伴胆总管结石、炎症、Oddi(奥狄)括约肌痉挛,引致肝细胞损害所致。
11.2.4 (4)腹胀
12 急性胆囊炎的并发症12.1 胆囊坏疽、穿孔由于胆囊管结石梗阻不缓解,胆囊内压力不断升高,致胆囊壁血供障碍而缺血坏死并发穿孔。胆囊穿孔多见于初次发病或发作次数少的病人,占急性胆囊炎患者的8%~12%。因急性穿孔可致弥漫性腹膜炎,约占穿孔病人的30%,尤以老年伴有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者多见,病死率可高达20%。穿孔亦可形成局限性胆囊周围脓肿或胆囊-肠道瘘。对急性胆囊炎非手术治疗过程中腹痛加重、炎性肿块增大、体温和白细胞计数增高,高度提示有胆囊穿孔。
12.2 急性胰腺炎发生率较高,多为水肿型,出血坏死型少见。
12.3 胆管炎、门静脉炎及肝脓肿12.4 急性气肿性胆囊炎急性气肿性胆囊炎系一种罕见的急性胆囊炎,约占急性胆囊炎的1%。多见于糖尿病患者和动脉硬化的老年人。其特点是胆囊壁或胆囊腔内有积气。发病后,因胆囊壁缺血,有利于厌氧菌(梭状芽孢杆菌)的生长,大肠埃希杆菌和克雷白杆菌也可产生气体。B超和X线检查可见胆囊壁增厚,胆囊腔积气。这种胆囊炎病人胆囊坏疽、穿孔的比例大,病死率高,应及早行胆囊切除术,并选择有效的抗生素。
13 实验室检查13.1 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约80%患者白细胞计数增高,平均在(10~15)×109/L。其升高的程度和病变严重程度及有无并发症有关。若白细胞总数在20×109/L以上时,应考虑有胆囊坏死或穿孔存在。
13.2 血清总胆红素临床上约10%病人有黄疸,但血清总胆红素增高者约25%。单纯急性胆囊炎病人血清总胆红素一般不超过34μmol/L,若超过85.5μmol/L时应考虑有胆总管结石并存;当合并有急性胰腺炎时,血、尿淀粉酶含量亦增高。
13.3 血清转氨酶40%左右的病人血清转氨酶不正常,但多数在400U以下,很少高达急性肝炎时所增高的水平。
14 辅助检查14.1 B型超声B超是急性胆囊炎快速简便的非创伤检查手段,其主要声像图特征为:①胆囊的长径和宽径可正常或稍大,由于张力增高常呈椭圆形。②胆囊壁增厚,轮廓模糊;有时多数呈双环状,其厚度大于3mm。③胆囊内容物透声性降低,出现雾状散在的回声光点。④胆囊下缘的增强效应减弱或消失。
14.2 X线检查近20%的急性胆囊结石可以在X线平片中显影,化脓性胆囊炎或胆囊积液,也可显示出肿大的胆囊或炎性组织包块阴影。
14.3 CT检查B超检查有时能替代CT,但有并发症而不能确诊的病人必须行CT检查。CT可显示增厚超过3mm胆囊壁。若胆囊结石嵌顿于胆囊管导致胆囊显著增大,胆囊浆膜下层周围组织和脂肪因继发性水肿而呈低密度环。胆囊穿孔可见胆囊窝部呈液平脓肿,如胆囊壁或胆囊内显有气泡,提示“气肿性胆囊炎”,这种病人胆囊往往已坏疽,增强扫描时,炎性胆囊壁密度明显增强。
14.4 静脉胆道造影对难诊断的急性胆囊炎,血清胆红素如果在3mg%(51μmol/L)以内,肝功能无严重损害,可在入院后24h内做静脉胆道造影(病人不需要准备,用30%胆影葡胺20ml)。如果胆管及胆囊均显影,可以排除急性胆囊炎;仅胆囊延迟显影者,也可排除急性胆囊炎。胆管显影而胆囊经过4h后仍不显影,可诊断为急性胆囊炎。胆囊胆管均不显影者,其中大多是急性胆囊炎。目前由于超声显像已成为胆系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口服及静脉胆道造影已很少用。
14.5 放射性核素显像静脉注射131I-玫瑰红或99mTc-二甲基亚氨二醋酸(99mTc-HIDA)后进行肝及胆囊扫描,一般在注射后90min内胆囊如无放射性,提示胆囊管不通,大都是急性胆囊炎所致。本法安全可靠,阳性率较高,故有报告99mTc-HIDA闪烁可作为急性胆囊炎的首选检查法。
15 急性胆囊炎的诊断急性结石性胆囊炎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B超检查即可得到确诊。对有右上腹突发性疼痛,并向右肩背部放射,伴有发热、恶心、呕吐,体检右上腹压痛和肌卫,Murphy征阳性,白细胞计数增高,B超示胆囊壁水肿,即可确诊为本病。如以往有胆绞痛病史,则诊断更可肯定。
B超检查能显示胆囊体积增大,胆囊壁增厚,厚度常超过3mm,在85~90%的病人中能显示结石影。在诊断有疑问时,可应用同位素99mTc-IDA作胆系扫描和照相,在造影片上常显示胆管,胆囊因胆囊管阻塞而不显示,从而确定急性胆囊炎的诊断。此法正确率可达95%以上。急性非结石性胆囊炎的诊断比较困难。诊断的关键在于创伤或腹部手术后出现上述急性胆囊炎的临床表现时,要想到该病的可能性,对少数由产气杆菌引起的急性气肿性胆囊炎中,摄胆囊区平片,可发现胆囊壁和腔内均有气体存在。
需要指出的是,15%~20%的病例其临床表现较轻,或症状发生后随即有所缓解,但实际病情仍在进展时,可增加诊断上的困难。
十二指肠引流试验对急性胆囊炎的诊断帮助不大,反而会促使胆囊收缩而加重腹痛,引起胆石嵌顿。故在病程急性期,十二指肠引流应视为禁忌。
16 鉴别诊断16.1 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多数病人有溃疡病史。其腹痛程度较剧烈,呈连续的刀割样痛,有时可致患者于休克状态。腹壁强直显著,常呈“板样”、压痛、反跳痛明显;肠鸣音消失;腹部X线检查可发现膈下有游离气体。惟少数病例无典型溃疡病史,穿孔较小或慢性穿孔者病状不典型,可造成诊断上的困难。
16.2 急性胰腺炎腹痛多位于上腹正中或偏左,体征不如急性胆囊炎明显,Murphy征阴性;血清淀粉酶升高幅度显著;B超显示胰腺肿大,边界不清等而无急性胆囊炎征象;CT检查对诊断急性胰腺炎较B超更为可靠,因为B超常因腹部胀气而胰腺显示不清。
16.3 高位急性阑尾炎其转移性腹痛、腹壁压痛、腹肌强直均可局限于右上腹,易误诊为急性胆囊炎。但B超无急性胆囊炎征象及Rovsing(罗符苯)征阳性(按左下腹可引起阑尾部位的疼痛)有助于鉴别。此外,胆囊炎的反复发作史、疼痛的特点,对鉴别诊断也有参考价值。
16.4 急性肠梗阻肠梗阻的绞痛多位于下腹部,常伴有肠鸣音亢进、“金属音”或气过水声,腹痛无放射性,腹肌亦不紧张。X线检查可见腹部有液平面。
16.5 右肾结石发热少见,患者多伴有腰背痛,放射至会阴部,肾区有叩击痛,有肉眼血尿或显微镜下血尿。X线腹部平片可显示阳性结石。B超可见肾结石或伴肾盂扩张。
16.6 右侧大叶性肺炎和胸膜炎患者也可有右上腹痛,压痛和肌卫而与急性胆囊炎相混。但该病早期多有高热、咳嗽、胸痛等症状,胸部检查肺呼吸音减低,可闻及啰音或胸膜摩擦音。X线胸片有助于诊断。
16.7 冠状动脉病变心绞痛时疼痛常可涉及上腹正中或右上腹,若误诊为急性胆囊炎而行麻醉或手术,有时可立即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凡50岁以上患者有腹痛症状而同时有心动过速,心律不齐或高血压者,必须作心电图检查,以资鉴别。
16.8 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重症黄疸型肝炎可有类似胆囊炎的右上腹痛和肌卫、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及黄疸。但肝炎患者常有食欲不振、疲乏无力、低热等前驱症状;体检常可发现肝区普遍触痛,白细胞一般不增加,肝功能明显异常,一般不难鉴别。
17 急性胆囊炎的治疗关于急性胆囊炎的治疗,目前认为须个体化,不能强求一律。大多数病例,经内科治疗后情况可改善,也可予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一般除坏疽性胆囊炎或穿孔之外,不考虑紧急手术,需手术亦应术前作好充分准备,纠正水电解质失衡。
17.1 内科治疗非手术疗法对大多数(约80~85%)早期急性胆囊炎的病人有效。此法包括解痉镇痛,抗生素的应用,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以及全身的支持疗法。在非手术疗法治疗期间,必须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症状和体征有发展,应及时改为手术治疗。特别是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病情变化较快,更应注意。据统计约1/4的急性胆囊炎病人将发展成胆囊坏疽或穿孔。
(1)卧床休息、禁食。
(2)胃肠减压、减少胆汁和胰液分泌。
(3)解痉止痛:常用的药物有阿托品、山莨菪碱(654-2)或丁溴东莨菪碱(解痉灵),肌注或小壶内静脉滴入。
(4)静脉补液,提供足够热卡,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5)抗生素:应选择适当的抗生素,种类和剂量根据病情,年龄等因素而定。一般多首选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及厌氧菌的抗生素。常用者有氨苄西林、庆大霉霉素、阿米卡星、克罗米通(优力新)或舒他西林(舒安西林)等;对厌氧菌,一般用甲硝唑(灭滴灵),也可用克林霉素(氯林可霉素)。此外尚可选用头孢菌素类。关于急性胆囊炎应用抗生素的问题,由于胆囊管已阻塞,抗生素不能随胆汁进入胆囊,对胆囊内的感染不能起到预期的控制作用,胆囊炎症的屜和併发症的发生与否,并不受抗生系应用的影响。但是抗生素的应用可在血中达到一定的药物治疗浓度,可减少胆囊炎所造成的全身性感染,以及能有效地减少手术后感染性併发症的发生。对发热和白细胞计数较高者,特别是对一些老年人,或伴有糖尿病和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等有高度感染易感性的病人,全身抗生素的应用仍非常必要。一般应用于广谱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氯霉素、先锋霉素或氨苄青霉素等,并常联合应用。
17.2 外科治疗急性胆囊炎患者何时进行手术的意见尚有分歧,有些主张急性期立即手术,有些主张延迟手术时间。一般认为应采用早期手术。早期手术不等于急诊手术,而是病人在入院后经过一段时期的非手术治疗和术前准备,并同时应用B超和同位素检查进一步确定诊断后,在发病时间不超过72小时的前提下进行手术。早期手术并不增加手术的死亡率和并发症率。对非手术治疗有效的病人可采用延期手术(或称晚期手术),一般在6个星期之后进行。
17.2.1 手术指征
据统计,约2/3病人经非手术治疗后症状缓解,另外1/3病人病情加重或出现并发症,因此,对急性胆囊炎手术治疗的重要问题是手术时机的选择。下列情况可视为手术治疗的指征:
(1)初发的急性胆囊炎,应先在严密观察下进行内科治疗,24~36h后如病人体温继续升高,脉率不断增快,局部体征无明显改善,白细胞计数继续上升,宜立即手术。
(2)曾经用非手术疗法“治愈”后又有反复发作的病例。对于内科治疗病情缓解后,多数学者主张较早期手术,除非病人有反指征。这一疗法兼有紧急手术和延迟手术的优点。
(3)患者来院时已发病多天,或局部体征严重,如胆囊明显肿大,腹壁广泛强直,反跳痛明显,胆囊有坏疽、穿孔等并发症迹象者,也须考虑即行手术治疗。
17.2.2 手术方法
手术方法有两种,一种为胆囊切除术,在急性期胆囊周围组织水肿,解剖关系常不清楚,操作必须细心,此免误伤胆管和邻近重要组织。有条件时,应用术中胆管造影以发现胆管结石和可能存在的胆管畸形。另一种手术为胆囊造口术,主要应用于一些老年病人,一般情况较差或伴有严重的心肺疾病,估计不能耐受胆囊切除手术者,有时在急性期胆囊周围解剖不清而致手术操作困难者,也可先作胆囊造口术。胆囊造口手术可在局麻下进行,其目的是采用简单的方法引流胆囊炎症,使病人渡过危险期,待其情况稳定后,一般于胆囊造口术后3个月,再作胆囊切除以根治病灶。对胆囊炎併发急性胆管炎者,除作胆囊切除术外,还须同时作胆总管切开探查和T管引流。
17.3 中医治疗中医认为急性胆囊炎系肝气郁结、脾失健运,湿热蕴结所致,一般是实热之证,治宜疏肝利胆,化湿清热,可用柴胡汤加减。针刺疗法有解痉止痛,降低胆道内压,促进胆道炎症消退之效。常用的主穴有胆囊点(阿是穴)、足三里、阳陵泉、内关等,配以肝俞、胆俞、曲池等备穴。草药可用金钱草、海金沙、车前子,或鱼腥草、马齿苋、蒲公英等。
17.4 老年人胆囊炎的特殊处理随着老年入群中阻石症的发病率增加,老年胆囊炎患病人数也不断增多,老年人的胆囊炎在其发病中有其特殊性:①临床表现比较模糊,一般化验检查结果常不能确切地反应病变的严重程度,容易发生坏疽和穿孔,常伴有心血管,肺,肝和肾等内脏的全併症;②全身抗病能力与免疫功能低下,对手术耐受性差,手术后併发症与死亡率均较一般人高,特别急症手术后的死亡率更高,有时可达6~7%,故对老年胆囊炎病人的治疗,应首先考虑非手术治疗,如需手术争取感染控制后再做择期性胆囊切除术。但在另一方面,如手术指征明确,仍应积极早期手术,手术内容从简,如胆囊造口术等,以暂时缓解急性情况。
18 预后急性胆囊炎经内科治疗,约80%~90%可以消退治愈,另10%~20%患者因病情加剧而行手术治疗。值得指出的是,所谓“痊愈”的病人以后有可能反复发作,或引致胆石症或胆总管炎等并发症,而终需外科治疗。急性胆囊炎总病死率为5%。手术治疗预后较佳,约70%~80%的患者可获痊愈。其预后主要取决于病人的年龄、有无并发症,病情的早晚、术前准备充分与否,以及手术的方式。
19 急性胆囊炎的预防预防和治疗胆囊原发性疾病——胆囊机械性梗阻(如周围炎症粘连、蛔虫钻入、结石形成等),细菌感染等,是预防急性胆囊炎的关键。
20 相关药品胰蛋白酶、磷脂、氧、胆影葡胺、醋酸、阿托品、山莨菪碱、丁溴东莨菪碱、东莨菪碱、氨苄西林、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克罗米通、舒他西林、甲硝唑、克林霉素、林可霉素
21 相关检查胰蛋白酶、白细胞计数、尿淀粉酶、淀粉酶
相关文献点此查看相关文献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