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纵隔肿瘤怎么治疗
引起原发性纵隔肿瘤的原因有哪些呢?有许多患上该病的患者仍然不解自己为何会患上原发性纵隔肿瘤,针对原发性纵隔肿瘤病因,我们请专家为我们具体分析。
纵隔位于胸廓的中央,上自胸腔入口,下达膈肌,左右以纵隔胸膜,前后以胸骨和胸椎为界,胸骨角水平以上的区域称为上纵隔,心包前称为前纵隔,心包所在处称为中纵隔,心包脊柱之间称为后纵隔。
1,胸腺瘤多位于前上纵隔或前中纵隔,约占原发性纵隔肿瘤的1/4~1/5,男女发病相等,30%为恶性,30%为良性,40%为潜在或低度恶性,良性者常无症状,偶在X线检查时发现,若肿瘤体积较小,密度较淡,紧贴于胸骨后,X线检查颇难发现,胸腺瘤多邻接升主动脉,故可有明显的传导性搏动,按组织学特点可分为淋巴细胞型,上皮网状细胞型,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混合型等,常见的上皮细胞和淋巴细胞占优势的良性胸腺瘤,若手术切除不彻底,有复发和浸润转移之可能,术后应给于放射治疗,恶性胸腺瘤易侵犯周围组织,可发生程度不等的胸骨后疼痛和气急,晚期患者可产生血管,神经受压的症状,如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隔肌麻痹,声音嘶哑等,约10%~75%胸腺瘤患者可有重症肌无力的症状,但重症肌无力患者仅有15%~20%有胸腺的病变,切除肿瘤后约2/3患者的重症肌无力症状得到改善,少数患者可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皮质醇增多症,红斑狼疮,-球蛋白缺乏症和特发性肉芽肿性心肌炎,X线检查,在前上纵隔见到圆形或椭圆形块影,良性者轮廓清楚光滑,包膜完整,并常有囊性变:恶性者轮廓粗糙不规则,可伴有胸膜反应,胸腺瘤手术切除效果良好。
2,胸内甲状腺肿包括先天性迷走甲状腺和后天性胸骨后甲状腺,前者少见,为胚胎期残留在纵隔内的甲状腺组织,发育成甲状腺瘤,完全位于胸内,无一定位置,后者为颈部甲状腺沿胸骨后伸入前上纵隔,多数位于气管旁前方,少数在气管后方,胸内甲状腺肿大多数为良性,个别病例可为腺癌,肿块牵引或压迫气管,可有刺激性咳嗽,气急等,这些症状可能在仰卧或头颈转向侧位时加重,胸骨或脊柱受压可出现胸闷,背痛,偶可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出现剧烈咳嗽,咯血,声音嘶哑时,应考虑到恶性甲状腺肿的可能,约有半数病人可在颈部摸到结节样甲状腺肿,X线检查可见到前上纵隔块影,呈椭圆形或梭形,轮廓清晰,多数偏向纵隔一侧,也向两侧膨出,在平片上如见到钙化的肿瘤,具有诊断的价值,多数病例有气管受压移位和肿瘤阴影随吞咽向上移动的征象。
在临床上,原发性纵隔肿瘤有哪些症状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原发性纵隔肿瘤有什么症状,纵隔位于胸廓的中央,上自胸腔入口,睛达膈肌,左右以纵隔胸膜,前后以胸骨和胸椎为界,胸骨角水平以上的区域称为纵隔,心包前称为前纵隔,心包所在处称为中纵隔,心包脊柱之间称为后纵隔,常见的纵隔肿瘤各有其好发部位。
前纵隔肿瘤生长在前纵隔的肿瘤以畸胎样瘤较为常见,可发于于任何年龄,但半数病例症状出现在20~40岁之间,组织学上昀是胚胎发生的异常或畸形,畸胎样瘤可分成二型:
1.皮样囊肿:是含液体的囊肿,囊内有起源于外胚层的皮肤,毛发,牙齿等,常为单房,也有双房或多房,囊壁为纤维组织构成,内壁被覆多层鳞状上皮。
2.畸胎病:为一种实质性混合瘤,由外,中,内三胚层组织构成,内有软骨,平滑肌,支气管,胸粘膜,神经血管等成分,畸胎瘤恶变倾向较皮样囊肿大,常可变为表性样癌或腺癌,文献报道386例畸胎瘤,其中14.2%呈恶变,上海中山医院10畸胎瘤中2例为恶性,体积小者,常无症状,多在X线检查中发现,若交瘤体增大压迫邻近器官,则可产生相应器官的压迫症状,如上腔静脉受压,可发生上腔静脉综合征;喉返神经受压,则 生声音嘶哑;压迫气管,可发生气急,患者仰卧时气气加剧,囊肿向支气管溃破,可咳出含毛发,皮脂的胶性液,胶性液吸入肺内,可发生尖脂性肺炎和类脂性肉芽肿,囊肿有继发感染时,可出现发热和周身毒性症状,囊肿若在短期内迅速增大,应想到恶变,继发感染或瘤体出血的可能,化脓性囊肿破入胸腔或心包时,可发生脓胸或心包积液,
如果不幸患上了原发性纵隔肿瘤要做什么检查呢?纵隔肿瘤在形态上与原发或继发的肺肿瘤,肿大淋巴结,血管瘤等有时颇难区别,常用检查方法如下。
1.X线检查:是诊断纵隔肿瘤的重要手段,透视检查可观察肿块是否随吞咽上下移动,是否随呼吸有形态改变以及有无搏动等,由于常见的纵隔肿瘤都有其特定的好发部位,因而后前位和侧位胸部摄片往往能够初步判定肿瘤的类别,体层摄片可准确显示肿块层面结构及其与邻近组织器官的关系,弥补平片的不足,食管吞钡检查可了解食管受压情况,用二氧化碳做纵隔充气造影可了解肿瘤与纵隔组织器官的关系。
2.CT扫描与磁共振检查(MRI):CT扫描与MRI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纵隔肿瘤和囊肿的诊断准确率,CT空间分辨率较高,对显示病变边缘征象,问质性病变与小结病变较MRI好,CT能清楚地显示各种病变的钙化灶,是诊断畸胎瘤的最佳影像方法,MRI在肿瘤与大血管疾病鉴别时不需要造影剂,能够准确地显示血管受侵情况,矢状面和冠状面的图像能够清楚的显示肿瘤的解剖,在判断神经源性肿瘤有无椎管内或硬脊膜内扩展方面优于CT。
3.超声检查:有助于了解肿瘤为囊性或实性,肿瘤的具体位置及其与心脏,大血管等的关系,并能在其指引下穿刺活检。
4.放射性核素扫描:怀疑胸内甲状腺肿,可作放射核素131碘扫描,对异位甲状腺肿,甲状腺瘤的诊断很有帮助。
5.标记物检查:年轻的前纵隔肿瘤病人应行甲胎蛋白(AFP)和B绒毛膜促性腺激素(B-HCG)的检查,若二者之中的一个升高或二者均升高,则有可能是非精原性恶性生殖细胞瘤,后纵隔(脊柱旁)肿瘤的婴儿和儿童应检查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水平,以除外神经母细胞瘤等。
6.活体组织检查:方法有纵隔镜检查术,手术探查及经皮穿刺等,纵隔镜不仅能采取标本,还能估计肿瘤切除的可能性。
针对原发性纵隔肿瘤的诊断,专家认为原发性纵隔肿瘤该与下列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中央型肺癌:有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X线表现为肺门肿块,呈半圆形或分叶状,支气管检查常能见到肿瘤,痰中可皶肿瘤细胞。
2.纵隔淋巴结核:多见于儿童或青少年,常无临床症状,少数伴有低热,盗汗等轻度中毒症状,在肺门处可见到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常伴有肺部结核病灶,有处可见到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常伴有肺部结核病灶,有时在淋巴结中可见到钙化点,鉴别困难时,可作结核菌素试验,或给短期抗结核药物治疗。
3.主动脉瘤:多见于年龄较大的患者,体检时可听到血管杂音,透视可见扩张性搏动,逆行主动脉造影可明确诊断。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