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椎管内肿瘤11例磁共振成像误诊分析
磁共振成像(MRI)对原发性椎管内肿瘤的诊断具有独特优势,文献报道其定位诊断率可达97.1%,定性诊断率亦可达70.6%。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对各种疾病认识不足及检查技术的不熟练,加之部分椎管内肿瘤影像改变不典型,也可导致误诊的发生。 我院2002~2006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5例原发性椎管内肿瘤中,有11 例术前MRI误诊,误诊率31.4%。现对误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椎管内肿瘤的诊断水平。
1.一般资料:本组11例,男6 例,女5例;年龄9~72岁,平均42岁;病程半个月~4年,平均1.4年。临床表现有神经根痛,感觉、运动障碍及括约肌功能障碍。
2.MRI检查方法:11例均行MRI检查,10例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Gd-DTPA)0.1mmol/kg后行增强扫描。MRI检查采用GE公司Signa 1.0 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机。常规行矢状、冠状及轴位扫描,采用自旋回波SE序列作T1加权像(WI)、T2WI及抑脂序列。
3.误诊情况:本组11例术前MRI均误诊,病变位于颈段2例,胸段3例,腰段2例,颈胸及胸腰各1例,腰骶2例。按肿瘤位于椎管内位置分型:①脊髓内肿瘤2例:1例室管膜瘤位于终丝,误诊为髓外神经鞘瘤;1例脊髓星形细胞瘤误诊为脊髓脱髓鞘病变。②髓外硬膜下肿瘤7例:2例实体型神经鞘瘤分别误诊为脊膜瘤及神经纤维瘤;1例混合型肿瘤位于马尾沿终丝生长,误诊为室管膜瘤;1例囊变型肿瘤误诊为椎间盘突出症;2例脊膜瘤有明显蜂窝样囊变,误诊为神经鞘瘤;另1例脊膜瘤沿脊膜匍行生长呈长梭形,误诊为硬膜外转移瘤。③髓外硬膜外肿瘤2例:1例脂肪血管瘤误诊为血管瘤;1例血管瘤误诊为硬膜外恶性肿瘤。
4.治疗及确诊:本组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原发性椎管内肿瘤。
原发性椎管内肿瘤临床上少见,多起病隐匿,早期症状无特异性,容易造成误诊。MRI对椎管内肿瘤多能准确区分出是髓内、髓外硬膜下或硬膜外肿瘤,但对肿瘤的定性有一定困难,这主要是由于不同肿瘤在MRI中具有相似的信号特征所致。
⑴定位诊断:位于圆锥、终丝部位肿瘤最易发生定位诊断错误。本组位于该部位的1例室管膜瘤,因与其交界的正常脊髓有外压改变,误诊为硬膜下神经鞘瘤。另1例该部位的硬膜下神经鞘瘤却因瘤体较大,几乎占据整个椎管,误诊为室管膜瘤。一般根据椎管内肿瘤的好发部位,肿瘤的大小形态、累及范围、信号改变及强化特征,MRI可对大部分肿瘤作出正确的定位诊断。髓内肿瘤均表现为脊髓增粗,相应蛛网膜下腔狭窄。髓外硬膜下肿瘤表现为瘤体与脊髓边界清楚,脊髓受压移位,可见硬膜下征,即肿瘤侧蛛网膜下腔在瘤体上下部增宽,而对侧蛛网膜下腔狭窄。硬膜下肿瘤可通过椎间孔延伸到硬膜外,呈哑铃征。髓外硬膜外肿瘤有硬膜外征,即肿瘤压迫硬膜囊致瘤体上下蛛网膜下腔狭窄。
脊髓内肿瘤:以室管膜瘤最常见,其次为星形细胞瘤。室管膜瘤多呈中心性生长,强化常明显,边界清楚;而星形细胞瘤常偏心性生长,边界不清楚,并呈散在斑片状不均匀轻度强化。本组有1例室管膜瘤位于终丝,术前误诊为髓外神经鞘瘤,1例星形细胞瘤脊髓轻度肿胀,无继发脊髓空洞,增强扫描有散在轻度斑片状强化,被误诊为脊髓脱髓鞘病变(见图1)。脱髓鞘病变在急性期可有脊髓肿大,轻度强化,有时与肿瘤鉴别困难,如随访病变好转或消失将有助于诊断。
1/2 12下一页尾页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