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角化病
脂溢性角化病又名皮脂溢性角化病(seborrheic keratosis)、老年疣(senile wart)为老年人最常见的良性表皮增生性肿瘤。几乎所有老年人均或多或少患有此种损害。
(一)发病原因
病因尚不明。
(二)发病机制
多发性脂溢性角化病,有时有家族史,说明本病有遗传倾向。由于本病呈疣状外观,提示其病因可能与人类乳头瘤有关,但经反复研究,并未发现病毒与本病发生的证据。表皮生长因子被涉及与本病的发生有关。多发性脂溢性角化病的发疹外观,伴发各种各样的内脏恶性肿瘤,黑棘皮病以及其他表皮增生现象均提示肿瘤衍生的循环生长因子可能与这些皮损的发病机制有关,但迄今尚无确定证据。黑色素细胞增生常见于脂溢性角化病。也提示黑色素细胞与黑色素细胞衍生的生长因子,可能在脂溢性角化病的发生发展上起到某种作用,但也未证实。
组织病理:本病组织病理呈多种不同的表现。通常分6型,即角化型、棘层肥厚型、菌落型、腺样型、刺激型和黑棘皮型。同一损害中,常见不止一型的上述类型。
上述各型均有角化过度、棘层肥厚与乳头瘤样增生。绝大多数病例,棘层肥厚完全是由于肿瘤向上伸展,因此肿瘤下端平坦,与两端正常皮肤位于同一水平线上,为本病组织病理上的特点。增生的瘤组织由鳞状细胞和基底样细胞组成,前者与正常表皮中所见的鳞状细胞相同,而后者比正常基底层细胞小,胞核相对较大。兹将上述六型分述如下:
1.棘层肥厚型 为本病最常见的类型,角化过度和乳头瘤病常轻,但表皮显着增厚。有些病例中增厚的表皮虽然只包绕着狭窄的乳头。另一些病例则可见由增厚、交织的表皮细胞索围绕结缔组织岛而构成的网状外观。可见很多角质凹陷在横切面上表现为许多假性角囊肿。此外亦见呈骤然而完全角化的真囊肿,在显着增厚的表皮中,基底细胞的数目超过鳞状表皮。此型黑色素含量较正常者多。
2.过度角化型 也称指状或锯齿型,角化过度和乳头瘤样增殖明显,但棘层肥厚不大明显。很多表面被覆表皮的真皮乳头,向上呈指状伸展,好像教堂的屋顶。表皮大部分由鳞状表皮组成,但到处可见小簇基底样细胞,一般无大量黑色素。
3.腺样型 表皮呈许多细的表皮细胞束从表皮伸向真皮并分支和交织,很多束仅由双层基底样细胞组成。纯网状损害无角质囊肿和假角质囊肿。但腺样型也常伴有棘层肥厚型,后者常见角质囊肿和假角质囊肿,腺样型的基底样细胞常见明显色素增加。
4.菌落型 表皮内有极显着的细胞巢,后者在有些病例中因胞核小而深染,只在少数部位见到细胞间桥,而与基底细胞上皮瘤的病灶相似。有些病例细胞巢则由有明显细胞间桥的相当大的细胞构成。
5.刺激型 此型特点为出现很多由许多排列成洋葱状的嗜酸性扁平鳞状细胞构成的鳞状旋涡或鳞状珠。因此像分化低的角化珠。但这些鳞状旋涡,小而数目多,呈限界性而易与鳞状细胞癌的角珠区别。此外,刺激型脂溢性角化病可向下增长,超过非刺激型通常所见的水平分界线。
6.黑棘皮瘤型 为脂溢性角化病的一种相当罕见的组织学类型,损害内散布有很多充满黑色素的大黑色素细胞。银染色这些细胞有大的树枝状突,并含有相当量的黑色素,而角质形成细胞几乎不含任何黑色素。本型不同于通常的色素性脂溢性角化病,后者仅有少数黑色素细胞,黑色素几乎完全位于角质形成细胞内。
本病的预防同其他恶性肿瘤一样,可采用三级预防。
1.一级预防为病因预防 其目标是防止癌症的发生。其任务包括研究各种癌症病因和危险因素,针对化学、物理、生物等具体致癌、促癌因素和体内外致病条件,采取预防措施,并针对健康机体,采取加强环境保护、适宜饮食、适宜体育,以增进身心健康。
2.二级预防或临床前预防 其目标是防止初发疾病的发展。包括针对癌症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阻止或减缓疾病的发展,尽早逆转到0期。
3.三级预防为临床(期)预防或康复性预防 其目标是防止病情恶化和发生残疾。任务是采取多学科综合诊断(MDD)和治疗(MDT),正确选择合理以及最佳诊疗方案尽早扑灭癌症,尽力促进恢复功能和康复,延年益寿,提高生活质量,甚至重返社会。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