蕈样真菌病症状
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但对本病的发病机制提出以下的假说。本病的皮肤浸润经过3个阶段:
1.不典型皮肤浸润阶段? 虽然对本病的最初组织病理变化仍有争论,认为一开始为相互作用的T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的不典型浸润,以后可消退,局部持久存在或受不同影响发展成下个阶段。
2.皮肤扩展阶段? 上述不典型浸润细胞可以影响再循环T细胞,当后者进入其他部位皮肤时,引起同样的不典型相互作用或激发最初浸润的因素直接影响其他部位的皮肤,发生不典型多形性浸润。随着病变的发展,形成斑块或肿瘤时,浸润变得更单一,主要为T细胞性瘤细胞,甚至在此期已有极轻微的系统性免疫异常。
3.系统性病变阶段? 当皮损发展或累及血液、其他内脏时,单一形T细胞性瘤细胞浸润突出。患者细胞免疫明显异常。异常免疫反应可发生在各个方面,可因游走和再循环的异常方式、尚未明确的皮肤刺激的传递(持续性抗原、环境中变应原)、异常T淋巴细胞的反应或辅助或抑制成分的异常调节而在组织中发生淋巴细胞和巨噬单核细胞的聚集。MF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如接触石油工业品、工业废物、废气、放射性污染物、杀虫剂、农药以及其他变应原,如光线或病毒)、机体易感性、异常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或淋巴细胞——Langerhans细胞相互作用,或异常抗原持续性刺激均有关系。根据上述假设和推理,他认为本病在早期为“反应性”,而后发展成恶性新生物性。
主要根据临床上的特点与组织学的指征,早期诊断一般均需作活检确定。因此当临床上怀疑为本病时,应及时做活检,且往往需连续切片方能找到特异性病变。Farber曾提出用“削片法”连续切片观察表皮病变。我们建议早期浅表病变可用锐利的刀片仅削取病变处的表皮,连续切片寻找Pautrier微脓肿,同时作细胞涂片检查。此法比较简单,对患者损伤较少,不需要缝合,有利于反复取材。但即使如此,有时仍不易确诊,故早期诊断方法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因此对本病诊断应慎重,应临床与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密切结合,必要时密切随访,多次取材,切不可主观片面,草率从事。目前,下列诊断指征可供参考:
1.临床方面
(1)皮疹多形,而且同时存在,以致临床上往往既像某一病,又像另一病;或者既不完全符合某一病,也不完全符合另一病。换言之,这些皮疹表现很难用一种皮肤病来解释或概括。例如在一患者身上有些损害类似皮肤异色症,而另一些损害又像鱼鳞病。如为红斑损害,则常带暗红色或棕红色。既增生肥厚,又伴有萎缩。而且常有色素异常、色素沉着与色素减退并存。皮疹边缘不规则,形态也不一致,分布又无规律。这些都是本病的特点。
(2)虽然瘙痒在本病开始或病程中并非必有的症状,但不少病例均有瘙痒。特别是皮疹泛发而有顽固性剧痒,用一般药物难以控制者,应怀疑有无本病的可能性。
(3)本病虽然部分皮疹可以自然消退,但总的来看,皮疹不断增多,浸润逐渐加重,因此呈慢性进行性的过程,病程往往较长,也是其特点之一。
2.病理方面
(1)亲表皮现象:真皮内浸润细胞往往侵入表皮甚至毛囊上皮,即所谓亲表皮现象,侵入表皮的单一核细胞,周围有晕,并有聚集形成Pautrier微脓肿的趋势。这种现象为本病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这种亲表皮现象与一般湿疹、皮炎所见的细胞外移不同,后者往往伴有海绵水肿,细胞多为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混杂在一起,而MF则无明显水肿,全部为单一核细胞。
(2)MF细胞:斑块期开始真皮内即可出现相当比例的MF细胞,核深染、形态不规则,甚至大小不一,细胞周围有透明晕,对诊断有价值。
(3)浸润形态:呈T细胞模式。早期浸润多限于真皮上部,多呈带状,伴有基底细胞液化,类似皮肤异色病的表现者,往往要考虑本病。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