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良性肿瘤中医治疗诊断方法
一、乳头状瘤:表面为增生的表皮细胞,覆盖于一个指状的疏松纤维基质之上,表皮增厚以棘细胞层和基底细胞层为主,有的地方角层向下凹陷进入肿瘤组织内,形成囊腔,腔内为角化物质,腔外围有一层鳞形上皮。多数病例肿瘤内可见黑色素沉着。
二、色素痣:痣细胞呈黑色,细胞呈卵圆形、半圆形或立方形,细胞膜清楚,细胞内为黑棕色细颗粒,核仁不清楚。位于真皮深部的痣细胞常呈梭形,胞浆内无色素,表示痣细胞老化。
三、汗腺瘤:瘤体较小,低倍镜下可看到瘤的轮廓。因瘤体压迫周围组织,常形成纤维性包膜,四周有炎性细胞浸润。多数为导管内乳头状腺瘤,少数可有圆柱瘤样结构。汗管瘤镜下见真皮内有许多散在小囊状导管,管内壁被覆有两层上皮。
四、纤维瘤:肿瘤切面为灰白色致密的纤维组织,交错排列或是漩涡状;有的瘤组织由较成熟的纤维组织构成;有的细胞丰富常发生粘液变性,纤维束交错排列。
五、脂肪瘤:瘤外有完整的包膜,表面呈分叶状,切面呈黄色。瘤组织几乎接近正常脂肪组织,瘤间质由纤维组织及血管构成。如纤维组织或血管增多时,可称其为纤维脂肪瘤或血管脂肪瘤。
六、颗粒细胞性肌母细胞瘤:瘤细胞大略呈多角形,但细胞边界不清晰,胞浆内有大量嗜酸性颗粒,核小而圆,深染,50%的病例覆盖瘤体的上皮组织呈假上皮瘤样增生。
七、平滑肌瘤:镜下与毛发平滑肌相同,主要由相互交织的平滑肌纤维束组成,间杂有不同数量的胶原纤维束,无包膜;肌纤维胞浆丰富,着伊红色,胞核细长而两端钝。有时与胶原纤维很难区别,此时用安尼林染色肌纤维染红色,胶原纤维染蓝色。
八、血管瘤:镜下有两种结构,一为无数的毛细血管,另一为腔不规则扩大,壁厚薄不一的海绵状血管。
九、淋巴管瘤:切面多呈囊状。镜下见一群大小不同薄壁管腔衬以扁平内皮细胞,腔内为浅伊红色液体。
十、神经纤维瘤部分肿瘤可见间质有明显的粘液变性,主质中瘤细胞核细长呈波纹状、扭曲状、末端较尖,银染色有时可证实其内有神经轴突。与神经鞘瘤不同,核不呈栅状排列。巨检上与神经鞘瘤也不同,此瘤没有包膜。
主证:局部表现为多发性皮下结节,大小不等,并呈念珠状排列,质地柔软,过大则下垂,用手指压扁,放手后又弹起,皮色不变或有色素流着,表面光滑,无痛感。伴有胸闷气短,畏寒自汗。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弱。
分析;肺主气,由于劳倦过度,肺气损伤,卫外不固,寒邪侵袭,气结为肿;肺气不宣则胸闷气短;卫阳被寒邪所遏则畏寒肢冷;舌脉均为肺气郁滞之象。
主证:局部表现为瘤高出皮肤,是小团块状或片状,压之褪色,松手还原,外观呈暗红或紫色,按之柔软,状如海绵,界清,无痛痒感;伴心烦失眠,多梦,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分析;心主血脉,心火炽盛,迫血妄行,溢于脉络为肿;心火扰及神明则心烦失眠多梦;心火下移小肠则小便短赤;舌脉均为心火炽盛之象。
主证;局部表现为癌自肌肉肿起,大小不等,柔软如绵,可压扁,推之可移,界清,无痛感;或基底部可推动,但与表皮粘连,瘤中心皮肤有小孔,有皮脂溢出,味臭;均伴有脘腹满闷,食欲不振,四肢困重,白带量多。舌质淡胖,苔白腻,脉滑。
分析:脾主肌肉,过度饮食,劳倦伤脾,脾失健运,聚湿为痰,痰气郁结为肿;痰湿中阻则脘腹满闷,湿性重浊则四肢因重,白带量多,舌脉均为脾虚湿困之象。
1.外阴肿瘤多属表在性,但由于位置隐蔽,不易察觉,更不引起重视。因此,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防癌的关键。临床检查时,应详细询问发病过程,全身主要疾病及其相互关系。并注重视诊观测肿瘤或溃疡的部位、大小及周围边缘的形状,表面光滑、粗糙,还是凸凹不平。皮肤或粘膜的颜色有无改变,有无分泌物及微裂等。同时配合触诊,们清肿瘤的软硬度及基底的活动性。双侧腹股沟淋巴结是否肿大,活动性如何。阴道、宫颈、子宫、附件等有无病变。
2.化验及病理检查,是本病诊断的关键。
活体组织切片检查:
甲苯胺蓝(toluidine)染色试验:清拭后用l%甲苯胺蓝溶液涂擦,待干后,再用l%醋酸溶液脱色,如有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或浸润癌,则病区不脱色,为阳性。说明不全角化细胞着色所致;
激晶法:用新型的胆笛型晶液材料,粘附肿瘤部位。根据病区体温升高的变化,呈现不同色斑,以诊断肿瘤的性质。此法简便易行,快速,适应于表浅肿瘤,符合率达80%。
3.外阴部的平滑肌瘤诊断比较容易,但重点是排除肉瘤变,以避免误诊。首先观察肌瘤的大小:根据Tavqggodci的资料,肌瘤超过scm直径,肉瘤变或复发的机会就较多;其次是肌瘤轮廓是否清楚:若肌瘤周边假包膜清楚,很容易核出,则恶变少。相反,则恶变机会多;核分裂的频度:细胞分裂相越多,恶变的可能也越大;富细胞的程度:富细胞并不代表肌瘤恶变,但可表示细胞增生活跃,可以说是肉瘤变的前驱变化,必须慎重对待。
一、乳头状瘤:外阴部鳞状上皮的乳头状瘤比较少见,多发生于阴唇,往往是单个性、生长缓慢,以中年以上的妇女多见。肿瘤呈一个软的疣状增生物,表面有油脂性物质。其大小可由数毫米至数厘米直径,呈指状突出于皮肤表面,大的乳头状瘤因反复的摩擦,表面可溃破、出血、感染,乳头状瘤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可有外阴瘙痒史和局部炎症史。
二、色素痣:色素痣可表现为淡棕、深棕或黑色。大小一般为0.1~1cm直径,表面平坦或略隆起,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可有毛发。生长较缓慢。色素痣对性激素的刺激较敏感,往往在青春期增大、变黑。活动期或恶性变时,可表现为色素痣颜色加深,周围皮肤发红。有渗出、出血、结痂及形成小溃疡;局部灼热、刺痒及疼痛,伴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三、汗腺瘤:大汗腺瘤好发于大阴唇,多见于成年后。肿瘤界限清楚,隆起周围皮肤的结节直径一般小于1cm。偶可囊性变,达鸡蛋大小。瘤与覆盖表面的薄层上皮粘着,但瘤体可被推动。结节质地软硬不一。生长缓慢,无症状。有时囊内的乳头状生长可突出溃破囊壁之外,有少量出血症状,亦可发痒。
四、纤维瘤:此瘤多数位于大阴唇,少数见于小阴唇、阴蒂及圆韧带。临床上不常见,多发生于生育期年龄妇女。肿瘤大体呈圆形,形状不规则,光滑,质硬,有下坠感及疼痛,可有排尿困难及性交障碍,如被覆上皮溃破,可有出血及分泌物增多。患者可看到或触及肿物。
五、脂肪瘤:瘤体小者无临床表现,著变大外阴部可有下坠感,溃破时则引起出血。瘤软呈分叶状,偶见高出皮肤似皮赘。位于皮下脂肪内者,境界清楚,可推动,位于大阴唇者,可见隆突性肿块。
六、颗粒细胞性肌母细胞瘤: 好发于大阴唇,位置可稍深,浅表者占多数。少数可高出皮肤表面,覆盖瘤体的皮肤常色素减少。肿瘤生长较缓,为无痛性硬结节。当肿瘤表面有溃破时,可局部有渗出、疼痛,易误认为癌。肿瘤直径约l~4cm,无明显包膜。
七、平滑肌瘤:外阴平滑肌瘤直径为1~11cm,一般呈哑铃形,质地坚硬,分叶状。多无蒂而有宽的基底,能活动。可渐长大而使行动不便、坠感;向阴道旁生长,可使性交困难。可有疼痛或压痛。
八、血管瘤:阴血管瘤可有:(1)老年性血管瘤:多发生于40—60岁妇女,肿瘤位于大阴唇,质软,为鲜红色或暗红色微凸起于皮肤之小结节,表面光滑,压之可褪色。直径通常仅2—3mm。显微镜下可见为无数扩张的毛细血管。一般无症状,不会恶变。表面损伤后易出血。(2)血管角质瘤:多发生于育龄妇女,其发生可能与毛细血管扩张,静脉回流受阻及妊娠有关。肿瘤表面常有表皮过度角化及角化不全。常呈多个性、深红色或紫黑色疣状物,绿豆大小,最大者直径不超过2cm,有的呈血管性丘疹,多发时可聚集成群。一般无症状。(3)化脓性肉芽肿:又称毛细血管扩张性肉芽肿。常于妊娠期在阴唇部出现,产后退化,常迁延不愈并复发,肿瘤直径约1cmp是成年妇女外阴血利害中最易引起症状的一种。瘤体呈棕红或暗红色,表面呈肉芽组织状,或被覆薄层表皮,其基底部可较硬,并有触痛。易反覆出血,发生糜烂。此症需与基底细胞癌、汗腺瘤相鉴别。(4)先天性血管瘤:有二种类型:①毛细血管瘤,表现为一个或数个鲜红色,柔软,稍隆起于皮肤表面的肿瘤。常于出生后3—5周出现,数月内增大,但以后逐渐自行退化,如2岁后尚未消退,可作冷冻或敷贴治疗。②外阴鲜红斑痣,少见。为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紫红色斑,有时成片,边缘小整齐,不高出皮面,压之可褪色,去压后即恢复原色。③海绵状血管瘤,为皮内及皮下血管增生扩张而形成的血管瘤。肿瘤柔软,略呈紫色,状似海绵,可呈半圆状、分叶状或结节状隆起,直径自数毫米至数厘米个等。人的血管瘤可延伸至阴道粘膜下,使阴道壁膨出。该肿瘤常在出生后数月内出现。可逐渐自行消退。一般无症状,较大者外阴肿胀。表面皮肤可溃烂、出血并有疼痛。
九、淋巴管瘤:呈单个或多个浅红或灰白色囊性结节,小则直径6mm,大则达儿头大。是由淋巴管扩张增生而成。肿瘤为单个或多个,灰红色,质软,边界不清晰,一般无症状。肿瘤表面可有大泡。破裂后流出淋巴液。海绵状淋巴管瘤较少见于外阴,此瘤可使整个外阴患侧肿胀,范围广泛者可扩展至会阴部甚至阴道。
十、神经纤维瘤:瘤体小,临床多无症状,有时它是全身性神经纤维瘤病在外阴的表现。皮肤常伴有咖啡牛奶斑。
1.乳头状瘤:此类肿瘤约2%~3%有恶变倾向,故应手术切除为宜。手术当时作冰冻切片检查,如标本内有恶变证据考,则应作广泛的女阴切除。
2、色素痣:外阴色素痣容易导致恶变,宜行预防性切除术,但隆起或带毛的色素痣恶变机会就少,可不急于切除。如伴疼痛、出血则应切除。对于平坦的周边活跃的外阴交界痣、复合痣,尤其到青春期性激素活跃时,其恶变机会增加,应在妊娠前进行彻底切除。
3.汗腺瘤。一般的治疗方式先作活组织检查,肯定诊断后再作局部切除。
4.纤维瘤:手术切除,标本送病理检查。局部切除后,一般无复发。
5、脂肪瘤:小的脂肪瘤,一般无症状,也无多大危害,可不处理,如果肿瘤较大,则可手术切除。
7. 平滑肌瘤:浅表或有蒂肌瘤,局部切除。若肌瘤在较深部位,则可切开包膜将肌瘤剜出,这样出血较少,可以不动包膜。但如包膜不清,周边浸润,或冰冻切片细胞分裂活跃,应作稍广泛的女阴切除。此外,平滑肌细胞有上皮细胞样变化者,不论是局处性还是广泛性变化,也不论肌瘤的大小,都要有足够的切除,不能作肌瘤剜出,因为此肌瘤极易复发。
8. 血管瘤、淋巴管瘤;浅表者可用32P、90Sr敷贴,效果良好,最好在3岁以内使用。其次为冷冻疗法、面积不大者,也可用硬化剂,如尿脂奎宁液局部注射或分散注入损害处;或用5%鱼肝油酸钠皮损内注射。也可用电灼、电解、电凝固、X线、激光等治疗。面积小者亦可手术切除。
9. 神经纤维瘤;此瘤极少恶变,如无症状,不一定手术,若影响生理功能者,可考虑手术切除。
1.神经纤维瘤:局部敷消瘤二反膏(甘遂、芫花、大戟、甘草、各等份,研细末用醋或姜汁调敷),如瘤体长太大而妨碍肢体活动时,可行手术切除;对头大蒂小者,可用芜花线或双套结结扎处理。
2.血管瘤:血管瘤体积不大者,可用针穿刺抽出血液,压迫止血后,外敷清凉膏〔芙蓉叶60g,梅片少许,凡士林300g,研匀)。并加压包扎固定,可以使瘤体消失;根蒂细者,可手术切除,并即用银烙匙烧红烙之,有止血不溃不再生之效;血管瘤误触破流血不止,可外用桃花散(白石灰0.5升,大黄片45g,先将大黄煎汁,白石灰用大黄汁发成末,再炒,以石灰变成红色为度,将石灰筛细备用)止血。
3.脂肪瘤:瘤体过大,引起疼痛,尤其出现恶变征象时,应迅速手术切除;成形未大及根蒂小者,可用枯瘤方(白砒、硇砂、黄丹、轻粉、雄黄、乳香、没药、硼砂各3g,斑蝥20个,田螺3个)点敷,使其枯落,以敛瘤膏(血竭、轻粉、龙骨、海螵蛸、象皮、乳香各3g,鸡蛋15个煮熟用黄,熬油1小时)收功。
4.皮脂腺囊肿:手术将囊肿摘除。合并感染形成脓肿时,应切开引流,清除皮脂和脓液,再用棉球蘸少量稀释后的白降丹(水银、硝石、皂矾、硼砂、食盐、雄黄、朱砂)塞入腔内,化去包囊,待囊壁蚀尽后,再用生肌药收口,愈合后不易复发。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