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腺瘤引起的内分泌功能紊乱一
垂体瘤是一组从垂体前叶和后叶及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发生的肿瘤。各型分泌性腺瘤可分泌过多的激素,早期即可产生不同的内分泌亢进症状。无分泌功能腺瘤可压迫及破坏腺垂体细胞,造成促激素减少及相应靶细胞功能减退,临床产生内分泌功能减退症状。少数内分泌性腺瘤病例在病程晚期亦可产生垂体功能减退。
(1)PRL腺瘤:多见于女性年青者(20~30岁),男性病例约占15%。因PRL增高抑制下丘脑促性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使雌激素降低,LH、FSH分泌正常或降低。亦有认为高PRL血症影响正常雌激素的负反馈作用及黄体酮的合成。临床典型表现为闭经-溢乳-不孕三联征(称Forbes-Albright征),亦有少数不完全具备以上三联征者。PRL增高至60g/L时可出现月经周期紊乱,如月经周期过少、延期,或有月经周期但不排卵、黄体酮不足、黄体期不卓著等。随着PRL进一步增高,可出现闭经。闭经病例多同时伴有溢乳,但大多数挤压乳房时方流出少量乳汁;也有部分病人不伴有溢乳。其他尚可有性功能减退、流产、肥胖、面部阵发潮红等。在青春期患病者,可有发育期延迟、原发闭经。因雌激素可促进PRL细胞增生,故临床可见妊娠后发生PRL瘤。口服避孕药(特别是低雌激素活性者)与PRL瘤的发生无关。
男性高PRL血症者可致血睾酮生成及代谢障碍、血睾酮降低。精子生成障碍、数目减少、活力降低、形态异常。临床有阳痿、性功能减退、不育、睾丸缩小,少数可有毛发稀少、肥胖、乳房发育及溢乳(约占20%)等。
女性病人多能早期确诊,有2/3病例为鞍内微腺瘤(肿瘤直径10mm),神经症状少见。男性病人往往未留意早期性功能减退症状,因此在确诊时大多肿瘤较大并向鞍上生长,产生头痛及视路症状等。高PRL血症的原因甚多,必需在确诊本症前排除其他原因。
(2)GH腺瘤:GH的促进生长作用主要是经过肝脏产生的作用于含有GH受体的各种细胞来实现的。GH腺瘤发生在青春期骨骺闭合以前表现为巨人症,发生在成人则表现为肢端肥大症。此症最早由Marie(1886)描述,病程进展缓慢,常达6~9年方才确诊。
①巨人症:病人(多在15岁以前)早期身高异常,甚至可达2米以上,且生长极为迅速,体重远超过同龄者。外生殖器发育似成人,但无性功能,毛发增多,气力极大。成年后约有40%的病人可出现肢端肥大改变。晚期可有全身无力、智力减退、毛发脱落、皮肤干燥皱缩、嗜睡、头痛、尿崩等症状。病人多早年夭折,平均寿命20余岁。
②肢端肥大症:病人的手足、头颅、胸廓及肢体进行性增大,手、足掌肥厚,手指增粗,远端呈球形,前额隆起,眶嵴、颧骨及下颌明显突出,形成所谓颌突畸形。牙缝增宽,下颌牙前突较远,口唇变厚,鼻梁宽而扁平,耳廓变大,帽子、鞋袜、手套经常更换大号。皮肤粗糙,色素沉着,毛发增多,头皮松垂,多油脂,多汗。女性病人外貌似男性。有的病人因脊柱过度生长而后凸,锁骨、胸骨过度增长而前凸,亦可因胸腔增大而呈桶状胸。由于舌、咽、软腭、悬雍垂均肥大,说话时声音嘶哑,睡眠时易打鼾。呼吸道管壁肥厚可致管腔狭窄,肺功能受影响。心脏肥大,少数可进展到心力衰竭(心肌衰竭)。血管壁增厚,血压增高,有时可发生卒中。其他如胃肠、肝脾、甲状腺、胸腺等均可肥大。因组织增生可引起多处疼痛,除头痛外病人早期常可因全身疼痛而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因腕横韧带增厚可压迫正中神经产生腕管征。脊柱增生使椎间孔狭小而压迫脊神经根,引起背痛或感觉异常。因骨骼、关节、软骨增生可引起肢体痛、关节痛、活动受限等。因椎管增生性狭窄,可产生脊髓压迫症。少数女性有月经周期紊乱、闭经(伴溢乳者可能为GH-PRL混合性腺瘤)。男性早期性功能亢进,晚期则减退,以致无欲、阳痿,有时生殖器萎缩。两性均可不育。约20%病人可有黏液性水肿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如多汗、汗臭及突眼性甲状腺肿。约35%病人并发糖尿病。病人在早期因多食而体重增加,晚期体重减轻,尚有多尿、多饮、外阴瘙痒、足部坏疽、糖尿病性视网膜炎,甚至可发生糖尿病昏迷。血糖可能升高,半数病人尿糖阳性,糖耐量减低。血脂升高,血磷增高,少数血钙、血碱性磷酸酶亦可增高。病人早期多精力充沛、易激动;晚期则疲乏无力、留意力不集中、对外界缺乏兴趣、记忆力差。GH腺瘤如不治疗,常因代谢并发症,糖尿病,继发感染,心、脑血管及呼吸道疾患而死亡。
GH腺瘤所引起的肢端肥大症应与异位生长激素释放因子征鉴别,后者可异位分泌GHRF,使GH细胞增生,分泌过多GH。该情况罕见于:A.下丘脑神经节细胞瘤,可合并肢端肥大症。多见于40~60岁,除肢端肥大改变外,尚有头痛、视力视野障碍、糖尿病、闭经、溢乳、性腺及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等症状。B.肺、胸腺、胰、胃肠等异位肿瘤,亦可有肢端肥大改变及相应临床症状。测定血GH、生长介素-C及免疫反应性生长激素释放因子(IR-GRF)均有增高,GH不被葡萄糖所抑制。全身CT或MRI有时可查出异位肿瘤。
有少数GH腺瘤患者,其肿瘤大小、GH值高低及临床表现不尽相符,如肿瘤较大或GH卓著升高其临床表现却轻微,或血GH值升高不卓著者反而症状明显等。其原因有以下几种推测:A.与病程长短有关,约20%病例GH值5~10g/L,但临床症状明显,反之亦有,可能GH虽卓著增高,但持续时间不长,其症状不如GH轻度升高而持续久者明显。B.GH具有免疫活性(大GH)及生物活性(小GH)两种,GH腺瘤大多分泌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GH,少数分泌具有免疫活性的GH,临床症状以有生物活性的GH较明显。C.因GH在体内促进生长作用需经过肝脏细胞的生长介素来实现,雌激素可降低血浆中生长介素的活性及浓度,从而降低GH的全身效应,当GH瘤患者雌激素减低(如更年期患者或肿瘤影响垂体促性腺激素的释放等所致雌激素减低),则临床症状卓著。D.GH瘤内发生卒中,引起退变坏死或囊性变者,可使症状自行缓解,即使肿瘤体积较大,其GH值可升高不著,症状亦可保持较长时间的稳定。
(3)ACTH腺瘤(库欣病):多见于青壮年,女性为主。大多瘤体较小,不产生神经症状,甚至不易被放射检查发现。本症特点为瘤细胞分泌过量的ACTH及有关多肽,导致肾上腺皮质增生,产生高皮质醇血症。后者可造成体内多种物质代谢紊乱,呈典型的库欣征表现。这由库欣于1932年首先描述12例皮质醇过多症候群的病人而得名,并提出垂体嗜碱性细胞腺瘤可能是其发病的原因。该病临床症状分述如下:
①脂肪代谢紊乱,可产生典型的向心性肥胖,病人头、面、颈及躯干处脂肪增多,脸呈圆形(称满月脸),脊椎向后突,颈背交界处有肥厚的脂肪层,形成水牛背样,但四肢相对瘦小。晚期有动脉粥样硬化改变。
②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导致全身皮肤、骨骼、肌肉等处蛋白质消耗过度,皮肤、真皮处成胶原纤维断裂,皮下血管得以暴露而出现紫纹(见于下肢、股、臀及上臂等处)及面部多血症。由于脊柱及颅骨骨质疏松,故约有50%病人有腰背酸痛、维生素D缺乏病、软骨病及病理性压缩性骨折。儿童病人则可影响骨骼生长。因血管脆性增加而易产生皮肤瘀斑,伤口不易愈合,容易感染等。
(编辑:宛中)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