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痿证的辩证思路

发布日期:2014-10-15 15:26:06 浏览次数:1609

痿证”辨证较难,初学者或经验不足者往往不得要领。应根据其不同的临床表现,辨为以下五痿:

脉痿:证见四肢关节如折,不能举动,筋骨纵而不收,足胫软弱,不能站立着地。

②肉痿:证见肌肉麻痹不仁、瘦削,四肢不能举动。

③骨痿:证见腰脊不能伸举,下肢痿弱。

筋痿:证见筋纵拘挛,渐至痿弱不用。

⑤皮蹙(皮痿):证见皮毛枯萎或见呛咳气逆等。

另外,“痿证”应与下列病证鉴别。

①痿证与痹证的鉴别:痹证亦有关节活动障碍,肌肉萎缩,但痹证多由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邪,痹阻于经络关节之间,而致骨节重着、麻木、疼痛,部分患者因痹证日久,瘀痰互结,导致关节畸型、肿大,活动障碍,严重者发展为肌肉萎缩。但痹证有明显的疼痛症状,而痿证肢体软弱无力,活动障碍,甚至肌肉萎缩,萎废不用。

②痿证与证的鉴别:《灵枢经·热病》:“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之,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医学纲目·总论》:“痱病有言变志乱之证,痿病则无之也;痱病又名风痱,而内伤外感兼备,痿病独得于内伤也;痱病发于击仆之暴,痿病发于怠惰之渐也。凡此皆明痱与痿,明是两疾也。”由此可见,两者的主要鉴别是:痱有神志病变,起病突然;而痿证无神志症状,起病缓慢。

③痿证与偏枯的鉴别:偏枯亦称半身不遂,多由营卫俱虚,真气不能充于全身,或兼邪气侵袭,因而发病。症见一侧上下肢偏废不用,或兼疼痛,久则患侧肌肉枯瘦,神志无异常变化。《灵枢经·热病》:“偏枯,身偏不用不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故与痿证有别。

痿证由于肺热熏灼所致者,多发生在温热病中或病后突然肢体痿弱不用;由于肝肾阴虚者,起病缓慢,渐渐下肢痿弱不用;由于脾胃气虚者,多见四肢困倦、痿弱无力;由于湿热浸淫者,多见两足痿软或微肿;由于络脉瘀阻者,多见手足麻木不仁,或痿废不用。临证时,应求病因,审证型,辨虚实。所谓求病因者,就是要注意病史特点,临床所见,各型痿证与其成因关系至为密切,故审证求因是辨证的重要依据和思路。现据古医籍中的有关论述,分列于下,以供辨证时之参考。

①有无五脏受热史:《张氏医通·痿痹门》指出:“痿证,脏腑病因虽曰不一,大都起于阳明湿热,内蕴不清,则肺受热乘而曰槁,脾受湿淫而日溢,遂成上枯下湿之候。”《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认为“总因肺受火热叶焦之故,相传于四脏,痿病成矣。”

②有无房劳伤肾史:《素问·痿论》说: “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 《儒门事亲》亦指出:“大抵痿之为病,皆因客热而成,好以贪色,强力过极,渐成痿疾。”

③有无居处湿地史: 《素问·痿论》: “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

④有无情志失调史:《素问·痿论》说:“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

⑤与岁运变化有关:《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脉受邪,民病腹痛……足痿不收。”《素问·五常政大论》说:“阳明司天……筋痿不能久立。”了解痿证的不同成因,对指导辨证和开阔思路很有帮助。

本病若起病急骤,病情发展较快,初起见发热等外感症状者,多属实证;若起病缓慢,经久不愈者,多属虚证。实证之中,如见初有发热,或低热未退,伴舌红、口干、脉细数者,多属肺热伤津;如痿见于下肢,有受湿等病史,伴舌苔黄腻、脉滑者,多属湿热浸淫。虚证之中,如以纳少、便溏、肌肉萎缩为主证者,多属脾胃虚弱;如以腰脊酸软,伴头眩、遗精为主证者,多属肝肾亏虚。

(郑重声明:中华肌病网版权所有,转载请载明出处!)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9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