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暑湿的中药治疗

发布日期:2014-10-24 13:29:10 浏览次数:1595

感暑和暑湿,系中医内科学中的特有病名。感暑证的证便候群和感冒病的症状不同,暑湿证和感冒证亦有一定的区别。这也许是中医学的优点。

因为感冒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其症状为鼻塞流涕,头痛恶风,继则发热咳嗽,咽痒或痛,全身酸楚不适;而感暑证和暑湿证则不同,感暑证系夏至以后、立秋之前所出现的感冒挟暑疾患。故中医温病学派就有“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为病暑”的观点。感暑证的症状为心烦、发热,小便短赤,作渴,呻吟,系由感受夏令暑热、高温所引起的证候。陈修园氏说得最好,他说:“暑证心烦脉带虚,溺红、热、渴自啼嘘”,这一高度概括,就是感暑证的特征。劳动人民在暑天高温下作业,容易发病。所以说它和感冒不同。

至于暑湿证多发于夏秋之间。它的症状为微恶风,汗少,肢体酸重,头昏重胀,口中粘腻,作渴而不欲饮;胸闷、泛恶,小便赤而大便塘。这种暑从湿化的现象和感暑当然有所区别了。

中医对于感暑证、暑湿证的治疗是有特长的。中药的运用方法亦非常灵活。感暑后发热、心烦、四肢酸楚,头痛作渴,呻吟,常用的方剂有“新加香薷饮”:

香薷、扁豆花、厚朴、连翘各十克,滑石十八克,甘草三克,青篙十二克,银花、鲜荷叶、芦根各十五克,清水煎服。每天两帖,可连服三天。如高热可加黄连六克同煎。儿童药量减半。

暑湿证的常用处方有“藿朴夏荃汤”加减。

方为:藿香、川朴、茯苓、法夏各十克,佩兰、苍术、白蔻仁、陈皮各五克,豆卷、六一散各十五克。如兼发热不退,四肢仍感困重,可加黄连五克,芦根十五克,焦山桅十克,均清水煎服。儿童药量减半。

上述二方系中医学治疗感暑、暑湿证的名方。对症施方,效果颇称理想。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