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漏胎動不安滑胎的防治用藥下篇
胎漏、胎動不安,相對於西醫的先兆流產,《葉氏女科證治》雲:「妊娠心腹痛而下血者為胎動,不痛而下血者為胎漏。」臨床表現,胎漏見妊娠期間出現無規律的陰道少量出血,時下時止,無腰酸腹痛;胎動不安,見妊娠期間出現腰酸明顯,腹痛不著,或小腹下墜,或伴有少量陰道流血;滑胎相對於西醫的慣性流產,臨床表現為墮胎或小產連續發生3次以上,屢孕屢墮,常見腰膝酸軟,體質較弱,夜尿頻數等症。《醫宗金鑒.婦科心決要訣》曰:「若懷胎三、五、七月,無故而胎自墮,至下次受孕亦複如是,數數墮胎,則謂之滑胎。」
滑胎的治療原則,由於滑胎因連續流產3次以上,身體必然耗損而虛弱,腎、脾、氣、血均受到影響。屢孕屢墮的滑胎,應以補腎固氣以係胎為主,充盛氣血以養胎為佐,務求脾腎兼顧,氣血雙補,陰陽調治,達到安胎之目的。此外,還須特別強調「預培其損、防重於治」之重要性。在下次受孕之前,必須認真調補以避免流產的再次發生。
滑胎的治療,類同於胎漏、胎動不安。但唯一不同的治療特點,就是注重孕前調理,以避免滑胎的再次發生,其次更須強調心、腎、脾胃的治療,尤其重視心腎相濟,在藥物上要注重心腎合治,在心理上則不容忽視疏導,因心理和情緒對病情有重大的影響。在治法上運用分證論治的方法治療,在臨床中獲較好療效。
根據滑胎症的病因病機,可分五個主證,即腎虛證、脾虛證、氣血虛弱證、血熱證及血瘀證,分證論治。
腎虛證的主要證候為屢孕屢墮,腰酸膝軟,頭暈身鳴,麵色晦暗,舌淡或淡暗,苔薄白、脈沉弱。治宜補腎固衝以安胎,健脾益血以養胎。方藥選用壽胎丸(菟絲子、桑寄生、續斷、阿膠),加黨參、白術。
本方用藥的特色,重在補腎養血,使腎氣衝,精血足,複加用黨參、白術,增強益脾補氣之功。
脾虛證的主要證候為屢孕屢墮,或孕後胎漏、胎動不安。神疲倦怠,小腹隱痛下墜,麵色蒼白或萎黃,舌淡、舌邊有齒印、苔白,脈細滑。治宜健脾益氣,補腎安胎。方藥選用壽胎丸合四君子湯(菟絲子、桑寄生、續斷、阿膠、黨參、白術、茯苓、炙甘草)。
本方用藥的特色,是以菟絲子及黨參為君藥,各重用約30克,一味補腎,一味補脾,腎脾合治,則先天後天氣血合能固胎元,養胎體,其餘藥物如桑寄生、續斷、阿膠,有補腎、安胎、養血、止血之功,茯苓、白術、甘草有健脾和胃之力,作為臣佐之品。全方有健脾補腎以固衝,氣血雙補以安胎之功。
氣血虛弱證的主要征證候為屢孕屢墮,月經不調,麵色無華,眩暈心悸,氣短乏力,口淡納少,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治宜益氣養血以安胎。方藥選用泰山磐石散(人參、黃芪、白術、炙甘草、當歸、白芍、川芎、熟地、續斷、黃芩、砂仁、糯米)
本方證是由氣血虛弱,胞宮不固,胎元失養,以至屢孕屢墮,故用藥之特色,用人參、黃芪、白術、炙甘草以補脾益氣;當歸、熟地、白芍、續斷補益肝腎,養血和血。其中白術與黃芩相配,具有健脾清熱以安胎之功。少用砂仁取其辛溫而澀,既可理氣和中,亦可安胎。川芎配在補血養血藥中,是調和血中之氣。糯米甘平養脾胃而固胎元。諸藥配伍,共收益氣健脾、補養肝腎而安胎元之功。
血熱證的主要證候為屢孕屢墮或孕後胎漏,胎動不安,口幹口苦,煩躁失眠,舌紅或邊尖紅,苔黃或少苔,脈弦滑數。治宜清熱養血,滋腎安胎。方藥選用保陰煎(生地、熟地、白芍、山藥、續斷、黃芩、黃柏、甘草)。
本方為血證而設。方中生地、熟地滋陰養血,白芍養血養陰,黃芩、黃柏清熱瀉火;續斷固腎安胎;山藥固腎補脾安胎。諸藥配伍,共奏滋陰清熱,養血安胎之功。
血瘀證的主要證候為素有盆腔包塊或子宮肌瘤病史,或孕後外傷跌仆,陰道少量出血,色暗紅,小腹拘急疼痛,腰酸下墜,舌暗紅,苔白、脈弦滑。治宜益氣和血,活血安胎。方藥選用桂枝茯苓丸(桂枝、丹皮、桃仁、茯苓、芍藥)。
本方為瘀血所致之證而設。方中桂枝溫經通陽,丹皮、桃仁活血祛瘀;茯苓健脾滲濕,芍藥行血和營。諸藥配伍,共奏活血散結,破瘀消症之功效。
在防治胎漏、胎動不安、胎滑方麵的用藥,除以補益肝腎及益氣養血之品為主外,亦須注重酌加寧心安神、調節情誌之藥物。因為孕後心情緊張、思慮過度、心腎不能交合,腎虛不得恢複,則不能係胞固胎。
夏桂成教授引用《慎之遺書》中一語,曰:「欲補腎者,須寧心,使心得降,腎始實」,建擬在補腎安胎方藥中,加入鉤藤、棗仁、蓮子心、黃連、茯神、青龍齒等安神之品,使心腎相濟,胎元得到穩固。夏桂成教授更提出須應用「7,5,3」奇數律,指導保胎,防治結合,即在妊娠早期,在第30天、50天、70天以及3個月這段時期,為易流產期,故即使在此段妊娠時間內,雖然尚未發生胎漏、胎動不安、滑胎等臨床表現,仍當預為防範,疏導心理以安導危險期,「預培其損」之方藥,可選用羅元愷教授之經驗方「滋腎育胎丸」(菟絲子、枸杞子、熟地、桑寄生、杜仲、艾葉、製首烏、砂仁、白術、巴戟天、人參、黨參、阿膠、續斷、鹿角霜),作為常規使用。如服用後覺燥熱者,可與六味地黃丸合用。
總之,羅元愷教授以一個「靜」字,總結防治胎漏、胎動不安、滑胎方麵用藥之要:「藥性宜靜不宜燥」,用藥和平,以達到補腎益血以固充先天之本,健脾和胃以旺生化之源,寧心安神,調節情誌,使心腎相濟以固胎元,並要「預培其損」,重於治本安胎,助妊娠步入坦途。 /注冊中醫 鄧佩卿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