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子痰
首頁 | 中醫書籍 | 中藥材 | 中藥方劑 | 中醫名醫 | 中藥藥酒 | 中藥偏方 | 中藥粥譜 | 民間奇方 | 病例秘方 | 回到過去 | 收藏本頁! | Big5
首頁中醫書籍中醫教材《中醫外科學》
《中醫外科學》 > 第八章 男性前陰病第三節 子痰子痰是發生于附皋部,屬于瘡癆性質的慢性化膿性疾病。中醫文獻稱腎漏、穿囊漏。其特點是患病的附睪有慢性腫塊,最後化膿破潰,潰破後膿液稀薄如痰,並夾有敗絮樣物質,易成竇道,經久不愈。相當于西醫的附睪結核。
[病因病機]
因肝腎虧損,脈絡空虛,濁痰乘虛下注,結于腎子;或陰虛內熱,虛火上炎,灼津為痰,阻于經絡,痰瘀互結而成。濁痰日久,郁而化熱,熱勝肉腐化膿。若膿水淋灕日久,而膿乃氣血所化,故又可出現氣陰兩虛證候,甚則陰損及陽,而出現腎陽不足的表現。
[診斷]
子痰好發于中青年,以20—40歲居多。初薩自覺陰囊墜脹,附睪尾部有不規則的局限性結節,質硬,觸痛明顯,結節常與陰囊皮膚粘連。病程發展,可形成慢性冷性膿腫,潰破後膿液清稀,或帶豆腐渣樣絮狀物,腥味較濃,易形成長期不愈合的陰囊部竇道。輸精管增厚變硬,有多處硬結,成串珠狀。常有五心煩熱,午後潮熱,盜汗,倦怠,腰酸,食少,或肢冷畏寒,面色光白等全身癥狀。
輔助檢查︰尿常規檢查可有紅、白細胞及膿細胞。紅細胞沉降率多增高。膿液涂片可找到結核桿菌,膿液培養有結核桿菌生長。
[鑒別診斷]
一、非特異性附皋炎常為慢性前列腺炎、精囊炎的並發癥。附皋增大,有硬結,但為單個性硬結,輸精管雖有增粗,但無中珠狀結節的特征,陰囊皮膚無竇道形成。
二、淋菌性附睪炎有淋病史,附睪腫脹疼痛,排尿澀痛或灼熱痛,尿道分泌物較多,涂片可查出革蘭氏陰性雙球菌,無附皋硬結與竇道。
三、附皋腫瘤附睪尾部發現有實質性腫塊,屬良性腫瘤者,表面光滑,界限清楚;屬惡性腫瘤者,表面不光滑,結節狀,質地硬韌,界限不清。
[辨證論治]
一、內治法
(一)濁痰凝結見于初起硬結期。腎子處酸脹隱痛,附皋硬結,子系呈條索狀腫硬;無明顯全身癥狀;苔薄,脈滑。
辨證分析︰肝腎虧損,脈絡空虛,濁痰乘虛下注,結于腎子,脈絡不通,故腎子處酸脹隱痛,附皋硬結,子系呈條索狀腫硬;病屬初起,僅在局部,故多無全身癥狀;苔薄、脈滑為濁痰凝結之象。
治法︰溫經通絡,化痰散結。
方藥︰陽和湯加減,兼服小金丹。
(二)陰虛內熱見于中期成膿期。數月或一年後,腎子壞死化膿,腎子與陰囊皮膚粘連,陰囊紅腫疼痛;可伴低熱,盜汗,倦怠,顴紅,消瘦;舌紅少苔,脈細數。
辨證分析︰痰濁日久,郁而化熱,熱勝肉腐,故腎子壞死化膿;累及陰囊,故見陰囊紅腫疼痛;熱為陽邪,灼傷陰血,肝腎陰虛,虛熱內生,故可伴低熱、顴紅消瘦、倦怠;虛熱迫津外泄,故見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為陰虛內熱之象。
治法︰滋陰清熱,除濕化痰,佐以透膿解毒。
方藥︰滋陰除濕湯合透膿散加減。
(三)正虛成漏見于晚期潰後漏管期。膿液穿破陰囊後,流出稀薄膿水,夾有敗絮樣物質,瘡口凹陷,形成瘺管,愈合緩慢,或雖愈合,反復發作,全身虛熱不退;病久不愈,甚則面色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軟,陽痿或不育;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
辨證分析︰氣血虧虛,故流出膿水稀薄,夾有敗絮樣物質,瘡口凹陷;血少難以生肌收口,故愈合緩慢,形成漏管;正氣既虛,邪氣易乘,故或雖愈合,可再復發;血虛陰虧,不能制陽,故全身虛熱不退;病久不愈,陰損及陽,溫煦失權,鼓動無力.故面色光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軟,陽痿或不育;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為血少陽虛之象。
治法︰補氣養血,溫補腎陽。
方藥︰先天大造丸加減,兼服小金丹。
二、外治法
未成膿者,消腫散結,外敷沖和膏,每天1—2次;或用蔥歸腫湯坐浴。已成膿者,切開引流,切開初期選用提毒化腐藥制成藥線或引流條局部應用,膿毒腐肉排淨後再選用生肌藥收口。慢性竇道形成者,選用化腐藥物制成藥線或藥條,置人竇道,腐蝕竇道壁,達到腐去新生、促進愈合的目的。
[預防與調攝]
1.加強體育鍛煉,提高健康水平,重視結核病的預防與調理。
2.忌辛辣劫陰食物,適當增加有滋腎養陰的食品,如甲魚、墨魚,以及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雞蛋、雞肉、鮮魚、牛奶等。
3.活動時用陰囊托將陰囊托起,減輕疼痛。對已經形成慢性竇道者,須經常換藥,並注意引流的通暢。
[結語]
子痰相當于西醫的附皋結核。其特點為︰患病的附皋有慢性腫塊,最後化膿破潰,潰破後膿液稀薄如痰,並夾有敗絮樣物質,易成竇道,經久不愈。主要病機為肝腎虧損,脈絡空虛,濁痰凝結。應與非特異性附睪炎、淋菌性附睪炎、附睪腫瘤相鑒別。濁痰凝結證,治宜溫經通絡、化痰散結,方用陽和湯加減;陰虛內熱證,治宜滋陰清熱、除濕化痰、透膿解毒,方用滋陰除濕湯合透膿散加減;正虛成漏證,治宜補氣養血、溫補腎陽,方用先天大造丸加減。
《中醫外科學》 中的相關章節︰
……
第七節 息肉痔
第八節 鎖肛痔
第八章 男性前陰病
第一節 子癰
第二節 囊癰
第三節 子痰(當前頁)
第四節 水疝
第五節 精濁
第六節 精癃
第九章 外傷性疾病與周圍血管疾病
……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