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欺负小孩 也不放过成人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我国麻疹传染病发病人数已达4091例,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3.1%。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我国麻疹传染病发病人数已达4091例,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3.1%。
不仅如此,这个自公元9世纪就有记载的“百年老毒”,近期还在美国、日本、新加坡、越南、菲律宾等国“兴风作浪”,据报道,麻疹疫情已在这些地区引起聚集性暴发。
全国最大、全军唯一的传染病医院302医院最近已先后接诊了60多例麻疹传染病患者,收治人数比过去三年的总和还多,而且成年人占了患者总人数的三分之二,该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副主任秦恩强强调,麻疹已不再是人们印象中只有儿童才会罹患的传染病了,而且4月份至5月份,麻疹仍然在全国很多地方处于高发期。
——— 外号“见面传” ———
病毒的“天敌”是高温
“麻疹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之一,经飞沫传播,传染性极强,任何没患过麻疹又没接种过麻疹疫苗的易感人群,近距离接触患者后,90%都有可能通过患者打喷嚏、咳嗽和说话时飞溅的含有病毒的分泌物感染上此种病毒,所以它还有个外号叫‘见面传’。”秦恩强说,麻疹疫情爱在冬春交替季节发生,基本规律是5年左右小暴发一回,10年左右大暴发一次。
由于麻疹爱传染、易暴发,所以我国已将其定位法定乙类传染病。但秦恩强介绍,此种病毒也有“天敌”,那就是“怕热不怕寒”,-15℃存活五年,4℃存活五个月,阳光照射半小时会立即失去活力。
麻疹初期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和重感冒很像,但三到五天后,患者身体会先从耳后、脖子出现皮疹,并逐渐蔓延至脸部、躯干、四肢,最后到手、脚心。皮疹初为直径2—4毫米的稀疏淡红色斑丘疹,随着病情不断发展,皮疹会逐渐增多,并连接成卵园形或不规则形状,皮疹彻底出透后转为暗棕色。整个发病过程可以概括为“烧三天,出疹三天,退热三天”。
由于许多医生对此病的早期症状缺乏警惕性,治疗往往不准确及时。如果在患者发病初期错误地为其过度退热,极易导致全身疹子不能完全发出,会引起肺炎、气管炎、脑膜炎等并发症,重型麻疹患者还会出现昏迷、抽搐、紫绀、呼吸急促等严重中毒症状,造成循环衰竭,脏器、骨骼肌损害,死亡率极高。因此,秦恩强强调,在接诊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时,医生要特别注意详细问诊和查体,避免漏、误诊,特别要仔细观察患者的口腔黏膜,如果出现被红晕包围,可以融合的针尖大小灰白色小点,即可确诊病情,及时隔离治疗,避免传染他人。
——— 发病高峰转移 ———
不一定只有儿童才患麻疹
由于一个人在儿时已得过麻疹,成年后就不会再患此病,所以很多人认为麻疹只是小儿传染病,大人不会得。“这种认识不准确。”秦恩强说。
绝大部分儿童时期已经感染过麻疹的人,就此获得持续终身的免疫力,成年后不会再被麻疹病毒袭击。但小时候末感染过麻疹病毒,到成年后甚至老年,一旦感染了麻疹病毒,依旧可以发病。从今年302医院今年收治的60多例麻疹患者的情况看,20岁以上的成年患者占了三分之二,40岁以上的患者也不少,年龄最大的78岁,一家多人同时被感染,住院治疗的情况也非常多。
秦恩强介绍,6个月以内的婴儿很少到人多的地方去,而且体内来自母亲的被动免疫抗体尚未消失,大脑皮层对麻疹病毒的反应还不敏感,所以不容易被感染。但随着年龄增长,到1—5岁的年纪,孩子体内来自母体的被动免疫抗体会逐渐消失,大脑皮层功能日臻完善,对麻疹病毒的易感性也逐渐增高,再加上自身免疫力还没发育成熟,如果此时未及时接种麻疹疫苗,接触麻疹病毒后,非常容易得病。由于上述原因,我国将麻疹疫苗初次免疫接种年龄定为8月龄的婴儿。
由于麻疹疫苗为计划免疫疫苗,接种麻疹疫苗的孩子患麻疹的风险减少,反而未接种过疫苗的成人患麻疹的风险增加,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接种过麻疹疫苗,随着时间推移,体内保护性抗体也可能减少、消失,接触麻疹病毒后也可得麻疹。因此,秦恩强说:“麻疹发病率的高峰目前已由幼儿向年长儿童及成人推移。”
——— 雾霾也是祸害 ———
发热、咳嗽警惕麻疹来袭
秦恩强说,冬春季节本来就是传染病高发季节,再加上今年我国气候普遍干燥,久未降雪,给传染病毒滋生提供了“温床”。
持续的雾霾,空气中隐藏着无数直径小于10微米、包涵了尘埃、花粉、螨虫及各种传染病病毒的气溶胶粒子,这些气溶胶粒子通过人们的呼吸直接进入并粘附在人体呼吸道和肺泡中,导致呼吸道局部抵抗力下降,引起呼吸道传染病传播流行。所以今年进入春季以来,出现发热、咳嗽症状的人逐渐增多,其中有些人误认为是被传染上流行性感冒,未引起足够认识,私自到药店买点儿药吃,“这种做法是非常危险的。”秦恩强提醒说,“一旦发热、咳嗽超过两天,症状不能有效缓解,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看看是否可能被感染上了麻疹病毒。”
秦恩强还提醒家长,由于没有患过麻疹的儿童是易感人群,所以尽量不要带孩子去超市、地铁等人群密集的地方,少串门,减少传染机会。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在饮食上注意营养均衡,增强孩子自身免疫力和抵抗力。医院门诊患者众多,通风不好,期间可能遇见麻疹患者,一旦接触容易受到感染。所以,无论
家长还是孩子,如必须就诊,应做好全面防护。
秦恩强说,如家庭成员已经被感染上麻疹传染病,应该注意对患者进行隔离,室内经常通风换气,消毒日常用品,暴晒被褥,避免传染他人;饮食上以营养丰富、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食、半流食为主;及时补充水分,注意身体水电解质平衡;用盐水漱口,保持清洁和湿润;头部可敷温湿毛巾,但千万不能用酒精和冰袋降温。其他家人接触患者时也应正确佩戴6层以上的纱布口罩,科学防控,平稳度过危险期。
——— 难设免疫屏障 ———
40岁以下的人应接种疫苗
秦恩强说:“对于普通人群来讲,需要有至少95%的人有抗体才可以产生人群免疫力,形成免疫屏障;对于个体而言,通过强化免疫接种麻疹疫苗,才可能使未接种麻疹疫苗或接种后免疫无应答的人增加产生抗体的机会,阻断麻疹病毒传播。”
上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麻疹疫苗的研制成功并广泛接种,麻疹大范围流行基本得到控制。但麻疹疫苗不是“一次接种、终生免疫”。接种者血清抗体滴度和乙肝疫苗一样,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年下降,直至阴性,此时一旦与麻疹病毒接触,还是会被传染上麻疹。有些防疫部门只注重8月龄婴儿初种,忽视对 7岁儿童和12、 18岁青少年的加强免疫;并且未把“流动人口”纳入麻疹的免疫管理视线,存在“麻疹免疫空白区”,致使青少年及成年人成为麻疹病毒新的侵袭目标,而且一旦被感染,症状比幼儿还重。
“最有效的预防麻疹传染病方法就是接种疫苗。”秦恩强表示,麻疹高发季节,建议五年内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的40岁以下成年人,要到附近的疫苗接种门诊接种麻疹疫苗。
当然,麻疹疫苗不是适合所有的人群接种,秦恩强提醒,处于妊娠期的妇女,对青霉素、鸡蛋过敏,患有结核病、血液病、恶性肿瘤疾病,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人或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个人或家族有惊厥史和脑外伤史的人,不适合接种麻疹疫苗。上述人群如不小心接触了麻疹患者,应在五天内及时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还可用中药紫草、生甘草煎水服用,起到预防作用。
■健康提示
五六月份进入发病高峰期的传染病
进入五六月份后,随着气温的逐渐回升,麻疹、水痘、猩红热、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等呼吸道传染病会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肠道传染病发病可能逐渐增多,如霍乱、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伤寒、手足口、甲型肝炎、戊型肝炎等。
医生提醒,人们外出旅游、参加聚餐等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防范疾病发生。
肠道传染病的典型表现是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病前有食用不干净、过期、受污染等饮食史,出现上述症状后不要掉以轻心,要及时就诊。如果同时出现黄疸、转氨酶升高现象,要注意肝炎发生的可能。
另外需要特别注意肠道传染病中的霍乱,该病典型表现是剧烈呕吐、腹泻,次数难以计数,无腹痛,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可迅速出现脱水甚至有生命危险。
细菌性痢疾、手足口病这样的传染病极易引起大量人群的暴发感染,尤其是在学校、幼儿园等密集场所,更应引起足够警惕,一旦出现患者要及时处置,以免出现重症甚至死亡。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