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病人的心理调节
中国质量新闻网2007-10-19 07:33:00
脑出血发病急,变化快,病程长,危险性大,死亡率和致残率极高,其突发的肢体瘫痪,失语等常使患者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直接影响着整个康复治疗过程。所以给予病人符合实际的心理疏导,最大限度地给予病人安全感,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挖掘病人自身的潜力,提高病人的认识水平,教会病人自我调节,可使病人在心理上对于生命的价值认识得以升华。
脑出血病人的心理变化特点
焦虑恐惧心理:这类心理多见于发病最初阶段,由于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毫无精神准备,缺乏心理适应,担心瘫痪肢体能否康复,病情是否会恶化,情绪变得焦虑,并常恐惧。表现出失眠、多汗、胸闷、心悸、胃肠功能紊乱等。
抑郁心理:抑郁是一种忧愁压抑的消极心情,疾病对任何人都是一件不愉快的事,有的患者担心家庭经济困难,治疗费用不足;或担心疾病预后不佳;有的年轻人担心婚姻破裂;有的老年人担心给子女增加负担等都会导致抑郁心理。
自卑心理:由于肢体瘫痪、失语,生活不能自理,患者产生苦闷,自卑心理,对生活失去信心,一些年轻女性甚至产生轻生念头。
急躁心理:有的患者经过一段时间治疗而效果不佳,但并未完成全部疗程,便产生急躁心理。
依赖心理:有些患者情感脆弱,认为自己需要别人的照顾,本来自己可以做的事也让别人去干,变得被动、顺从、依赖。
护理对策
使患者的情绪保持健康的状态:首先为患者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室内光线、温湿度适宜;医护人员应尊重患者的人格,态度和蔼,满足病人的合理需要,使其情绪稳定;可举实例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赢得其信任。
发挥亲属支持作用:亲属在治疗心理疾病方面起着巨大的精神支持作用。在工作中,指导患者注意加强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使患者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帮助患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向患者介绍康复知识和护理计划,说明早期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告知只要经过顽强锻炼,所有症状都可在1~3年内逐渐改善,使患者在建立积极心态的基础上,通过肢体、语言训练,不仅逐步恢复生活自理能力,而且有助于建立脑的侧支循环,促进脑功能的康复。
传递信息:加强医学知识的宣传教育,满足患者求知欲望,帮助病人了解疾病、认识疾病的性质,使其相信疾病的科学诊断与治疗,能够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