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症的晚期症状是什么
肾病综合症的晚期症状是什么?对于病症的发展总是遵循:发现,初期,中期和晚期。不管自身病症发展到那个阶段,都应该了解病症的症状,分类治疗。肾病综合症的晚期症状是什么,我们请肾病专家为我们讲述这一病症晚期症状。
1、感染:
蛋白质营养不良,高度水肿造成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加之多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等,使肾病患者极易罹患各种感染。
常见的感染有呼吸道、皮肤、泌尿道和腹腔,其中尤以上呼吸道感染最多见,占50%以上。呼吸道感染中病毒感染常见,但其后常并发细菌感染或两者同时存在。结核杆菌感染亦应引起重视。另外肾病患儿的医院感染不容忽视,以呼吸道感染和泌尿道感染最多见,致病菌以条件致病菌为主。
2、电解质紊乱和低血容量:
常见的电解质紊乱有低钠、低钾、低钙血症。因不恰当长期禁盐或长期食用不含钠的食盐代用品,过多使用利尿剂,以及感染、呕吐、腹泻等因素均可致低钠血症。在上述诱因下可出现厌食、乏力、嗜睡、血压下降甚至出现休克、抽搐等。如在大量使用利尿剂或激素后大量利尿,出现食欲不振,进食较少而忽略及时补钾可致低钾血症。大量蛋白尿时钙常与蛋白结合随尿丢失,加之长期服用激素和肾病时维生素D水平降低使肠道钙吸收不良,骨骼对甲状旁腺激素的敏感性降低等,引起低钙血症甚至出现低钙性惊厥。另外由于低蛋白血症,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显著水肿,而常有血容量不足,尤在各种诱因引起低钠血症时易出现低血容量性休克。
3、血栓形成:
NS高凝状态易致各种动、静脉血栓形成,以肾静脉血栓形成常见,表现为突发腰痛、出现血尿或血尿加重,少尿甚至发生肾衰竭。但临床以不同部位血管血栓形成的亚l临床型则更多见。除肾静脉血栓形成外,可出现:①两侧肢体水肿程度差别固定,不随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体位改变而变化。多见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②皮肤突发紫斑并迅速扩大;③阴囊水肿呈紫色;④顽固性腹水;⑤下肢疼痛伴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等症状体征时,应考虑下肢动脉血栓形成。如不及时溶栓治疗可导致肢端坏死而需截肢;⑥不明原因的咳嗽,咯血或呼吸困难而无肺部阳性体征阳性时要警惕肺栓塞,其半数可无临床症状;⑦突发的偏瘫、面瘫、失语或神志改变等神经系统症状在排除高血压脑病,颅内感染性疾病时要考虑脑栓塞。血栓缓慢形成者其临床症状多不明显。
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是NS时存在高凝状态,由于:①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增多,形成高纤维蛋白原血症,Ⅱ、Ⅴ、Ⅶ、Ⅷ、Ⅹ因子增加;②血浆抗凝血物质浓度降低,特别是尿中丢失抗凝血酶Ⅲ过多;③血小板数量增多,黏附性和聚集率增加;④高脂血症时血流缓慢,血液黏稠度增高;⑤感染或血管壁损伤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⑥过多应用强有力的利尿剂使血容量减少、血液浓缩;⑦长期大剂量激素应用可促进高凝状态等。
4、急性肾衰竭:
5%微小病变型肾病可并发急性肾衰竭。这类患儿并无血容量下降和急性肾小球坏死,可能与间质水肿,近曲小管内和Bowman囊内静水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压增加以至肾小球净滤过压下降有关。另以蛋白管型致肾内梗阻也是原因之一。此类肾衰可发生于肾病初期或病程中任何时期,但多见于有明显液体潴留时,患儿表现长期少尿(1周~1月),BUN及肌酐升高,尿比重下降,尿中可见大量很长的管型或双层管型。
当NS临床上出现急性肾衰竭时,要考虑以下原因:①急性间质性肾炎,可由使用合成青霉素、呋塞米、非类固醇消炎药引起;②严重肾间质水肿或大量蛋白管型致肾内梗阻;③在原病理基础上并发大量新月形成;④血容量减少致肾前性氮质血症或合并。肾静脉血栓形成。
5、肾小管功能障碍:
NS时除了原有肾小球的基础病可引起肾小管功能损害外,由于大量尿蛋白的重吸收,可导致肾小管,主要是近曲小管功能损害。临床上可见肾性糖尿或氨基酸尿,严重者可呈Faneoni综合征。此类患儿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差,远期预后差。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