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手足口病又来 莫怕

发布日期:2014-11-08 06:55:54 浏览次数:1600

手足口病是一种以发烧、口腔和手足部位出现皮疹为特点的传染病。据北京市卫生局通报,今年5月以来,北京市每周新增手足口病病例均超过1000例。尽管我国对手足口病的报道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增多,但那时,大多症状较轻,未引起人们的注意。近几年来,我国手足口病流行趋于严重,很多家长对其不甚了解,导致人们对手足口病产生了恐慌心理。

据北京地坛医院医学信息中心主任蔡晧东介绍,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有柯萨奇病毒A组的 16、4、5、9、10型,B组的 2、5型,肠道病毒71型等20多种。其中,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最常见。虽然这些病毒引起的病症表现差别不大,都是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疱疹,但不同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临床症状轻重、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病死率相差悬殊。以肠道病毒71型为例,它的某些病毒株对神经系统有很强的毒性,可导致无菌性脑膜炎脑炎、脊髓灰质炎样麻痹及神经源性水肿等,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蔡主任说。同时,医学还发现肠道病毒71型在遗传学上还会不断进化出许多亚型病毒,其致病力更强。

手足口病的传播能力很强,传播途径多。据蔡主任介绍,它的传播有以下特点:1.传染期较长:病毒主要在肠道内繁殖,随粪便排出体外,患儿可持续排泄病毒5至8周,但一般在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2.传播途径多:除了肠道可以排出病毒外,在初次感染后1至3周内呼吸道也可排出病毒,皮疹破溃后的分泌物或出血性结膜炎的眼睛分泌物也都具有传染性,因此它可通过消化道、接触和呼吸道等多种途径传播。3.流行期很长: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疫情一般从3月起逐渐上升,5月底至6月中旬达到高峰,以后缓慢下降,到9月开学后,再次出现流行高峰,10月以后发病者逐渐减少。

手足口病的发病多集中在婴幼儿,尤其是3岁以内的孩子中。对此,蔡主任解释,这是因为婴幼儿对手足口病缺乏足够的抵抗力,容易被感染。特别是3岁以下的幼儿隐性感染率较低,接触病人后80%以上都会发病,而且年龄越小,感染后的症状越重,年长儿童和成人也能被感染,但一般症状较轻,或为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另外,婴幼儿多有吃手、啃玩具等习惯,易使病毒进入体内。尤其在托幼机构中,孩子们每天密切接触,更容易导致手足口病的传播。

蔡主任告诉记者,目前还没有公认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手足口病。因此,保护孩子、防感染主要靠良好的卫生习惯。家长要注意经常给孩子洗手,不要让孩子吃手或啃咬玩具,不与别人共用毛巾、牙刷、手帕和餐具,避免病从口入。托儿机构应经常对儿童玩具进行消毒,注意饮食卫生。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怕热,如果加热到60℃-85℃,1分钟就会死亡,因此,儿童用过的餐具应煮沸消毒。蔡主任说,甲醛或含氯的消毒剂可使手足口病病毒失去活性,可以使用上述消毒剂为玩具消毒。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家长要少带孩子去人多的公共场所,注意室内通风,要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鼓励母乳喂养,加强营养,多饮水,经常参加室外活动,提高孩子的抵抗力。

同时,在流行季节,家长要注意孩子有无发烧和手足出疹的症状,一旦发现孩子生病,要在家隔离休息,避免外出或与其他儿童接触,减少传染给其他儿童的机会。托幼机构及小学应加强晨检工作,发现病例应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及时报告。发现患有疱疹的患儿,应立即动员家长对其进行家庭隔离治疗,直至病愈方可返校。1周内发现2例以上病例或出现重症病例时时,应停课检疫,防止疾病的进一步流行。此外,手足口病患儿的年龄越小,疾病越容易转重。因此,病儿除了在家隔离休息外,家长要严密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

蔡主任最后表示,如果孩子出现高烧不退、心率跳得很快、呼吸急促面色苍白或青紫、四肢发软、不爱活动、总想睡觉、没有精神等症状,一定要尽快到医疗条件较好的医院就诊,及早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