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你了解吗
新闻背景
近期,我国一些地区出现肠道病毒71型感染(EV71)引发的手足口病疫情,患者多为婴幼儿。5月2日,卫生部决定,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同时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规定及时、准确地发布辖区内的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确保公众的知情权。
近日,记者在街头对太原的市民进行了随机采访,市民大部分对安徽的疫情有所了解,尤其是家里有小孩的家长对该情况更加关心,担心病情会发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也有部分家长表示不知如何预防病情?这种病开始时有哪些症状?何时为发病高峰,通过怎样的方式传播?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又该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本期,我们邀请了太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科主任梅林做客本报,为广大市民介绍预防手足口病的常识……
在位于新建南路89号的太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我们见到了传染病防治科主任梅林。当说明来意时,一脸疲惫的梅主任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说,这几天传达卫生部的各项防控指示,实在太忙了,但作为一名传染病方面的医务工作者,非常有义务向大家介绍一下这方面的预防知识。我们的话题就围绕手足口病的常识性问题展开。
手足口病,其实并不可怕
记者:梅主任,我想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手足口病?
梅林: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和手足口病,这两个概念不可混淆的。
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是由人肠道病毒71型(EV71)引起的疾病的总称,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手足口病,部分EV71感染患儿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重症患者出现病毒性脑炎、病毒性脑脊髓膜炎、肺水肿、肺出血等。
而手足口病 (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具有临床表现多样的特点,多数病例临床表现较轻,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病例出现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引起脑炎、心肌炎、肺水肿、弛缓性麻痹等症状,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因进展快,导致死亡。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 (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最为常见。
可以说,我们这次的手足口病主要是由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引发的。
记者:那请你介绍一下目前这种由肠道病毒71型感染(EV71)引发的手足口病发病时的症状,以便大家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梅林:EV71感染后一般仅有轻度不适,多以发热起病,一般在38℃左右,部分患儿在手、足、口腔粘膜、臀部和肛周等处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特点是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留疤;但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时,疼痛明显。有的患儿会出现咳嗽、呕吐、咽痛、咽部充血等,还有的出现精神差、不愿进食、烦躁、肢体无力及抽搐等神经系统表现。
EV71感染后个别病例可伴有严重的并发症,如脑干脑炎、心脏衰竭、肺水肿、肺出血等,以2岁以内患儿多见,大多持续高热,病情发展迅速,重症病例多在发病后3-7天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严重并发症,并可引起死亡。
同时,该病的潜伏期为3~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自咽部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溢出;病后数2-5周,患者仍可自从粪便中排出病毒。
如果家里有小孩患病,家长可对照此症状观察患儿,如出现以上症状,可去医院确诊。但是只要我们早预防、早发现,这种传染病并不可怕。
记者:手足口病什么季节最容易发生?发病高峰在何时?
梅林:全年都可发生,以4-9月多见,7月、8月、9月是高峰期。特别是家里有小孩的家长不可掉以轻心,一定要多注意孩子和自己的卫生。
记者:哪些人容易患这种手足口病?
梅林:5岁以下儿童多见,尤其是婴幼儿。一般人群对肠道病毒EV71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由于不同病原型别感染后抗体缺乏交叉保护力,因此人群可感染不同种类的肠道病毒而反复发病。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因此,肠道病毒EV71和手足口病感染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高。每隔2-3年在人群中可流行一次。
记者:那么这种由肠道71型病毒感染(EV71)引发的手足口病是如何传播的?
梅林: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75%酒精和5%来苏亦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0℃可被迅速灭活,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传播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人群密切接触是重要的传播方式,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
②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故与生病的患儿近距离接触可造成感染。
③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也可发生感染。
家长应掌握的预防知识
记者:在了解有关手足口病的一些常识之后,大家最关心的还是如何预防这种传染病?
梅林:EV71感染性疾病虽然没有疫苗,但是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有效地避免被感染。主要防护措施有:
首先,饭前便后要用洁净水洗手,预防病从口入。在这里,我必须要强调大家要用正确方法洗手。正确的洗手方法是个人良好卫生习惯重要内容之一,能有效地防止肠道病毒的传播。在与患者接触后,触摸眼、口、鼻前,打喷嚏或咳嗽后,如厕后,带口罩前及摘口罩后,接触公共设施如扶手、门柄、电梯按钮、公共电话后、从外面回家后等均应及时洗手。推荐较合理的五步洗手法:湿、搓、冲、捧、擦。
(1)湿:在水龙头下把手淋湿,擦上肥皂或洗手液。
(2)搓:手心、手臂、指缝相对搓揉20秒:(一)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摩擦;(二)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搓擦,交换进行;(三)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摩擦;(四)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搓擦,交换进行;(五)弯曲各手指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搓擦,交换进行;(六)搓洗手腕,交换进行。
(3)冲:用清水把手冲洗干净。
(4)捧:用清水将水龙头冲洗干净,再关闭水龙头。
(5)擦:用干净的毛巾/纸巾擦干或烘干机烘干。
其次,室内应经常通风,做好家庭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小孩的衣物等要经常日光晾晒。
第三,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还应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防止过度疲劳。
第四,托幼机构、小学等儿童聚集单位应每日晨检,发现疑似病人时应敦促家长带小孩就诊。
记者:如果孩子出现发热、有皮疹等症状,家长该怎么办?
梅林:发现孩子发烧、有皮疹等症状,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孩子患病后应暂停去幼儿园和学校,避免传染给他人,防止再感染其他疾病。根据医生建议,决定是否留院观察或住院治疗。
患儿的家庭应使用肥皂、84消毒液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剂或漂白粉消毒;将衣服被褥在阳光下曝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记者:作为一般家庭如何预防呢?
答:春夏是肠道病毒感染容易发生的季节,要讲究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饭前便后要洗手,经常清理垃圾、粪便,加强开窗通风,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多晒。尽量不要带婴幼儿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喂奶前要清洗奶头。家禽、家畜要圈养,避免人、畜混住一处,尤其要减少儿童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记者:那么,幼儿园及小学校又该采取怎样的预防措施?
答:托幼机构等儿童集体生活、学习的场所,要做好晨间体检,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要立即要求家长带小孩去医院就诊,同时报告相关部门。患儿应在家中休息,不宜继续上学。
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后,要立即对玩具、被褥、桌椅等进行消毒;同时做好食堂、卫生间、教室等的消毒处理。保持教室和寝室等活动场所通风换气。
发现保育员、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发热伴皮疹的,应立即暂停工作。
小学校要做好每日晨间体检。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要立即要求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就诊,同时报告相关部门。患病学生不应继续上学,要在家中休息。
学校老师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学生后,要立即对被褥、桌椅、体育器材等进行消毒;同时做好教室、寝室、食堂、厕所等消毒处理。保持教室和寝室等活动场所通风换气。
发现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有发热伴皮疹的,应立即暂停工作,及时就诊。
手足口病被列为丙类传染病
记者:卫生部5月2日决定,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同时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规定及时、准确地发布辖区内的法定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确保公众的知情权。那么,对于不从事医务工作的人来说,不太了解什么是法定传染病及传染病有什么分类,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知识吗?
梅林: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法定传染病。法定传染病就是由于已知传染性疾病中,部分可对人类造成重度伤害,或是可能引发大流行,许多国家因此借用政府的公权力,协助医疗体系严密监控这类疾病的发生及后续发展,避免疫情扩大,这些传染病特称为法定传染病,在相关法律下,通常医师有义务依照疾病分级,在指定的时间内或以规范的流程对卫生主管机关进行通报。
传染病的分类是 《传染病防治法》根据传染病的危害程度和应采取的监督、监测、管理措施,参照国际上统一分类标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全国发病率较高、流行面较大、危害严重的35种急性和慢性传染病列为法定管理的传染病,并根据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
(一)甲类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括:鼠疫、霍乱。对此类传染病发生后报告疫情的时限,对病人、病原携带者的隔离、治疗方式以及对疫点、疫区的处理等,均强制执行。
(二)乙类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括: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等。对此类传染病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防治方案进行预防和控制。对其中的艾滋病、淋病、梅毒、狂犬病和炭疽病人必要时可采取某些强制性措施,控制其传播。
(三)丙类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诊、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等。对此类传染病要按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监测管理方法进行管理。
《传染病防治法》还规定,国务院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可以根据情况,分别依权限决定传染病病种的增加或者减少。
卫生部5月2日决定,将手足口病列入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丙类传染病,我国的传染病种类已有以前的37种增加为目前的38种。
梅林主任最后提醒大家说:手足口病的预防很重要,肠胃病毒EV71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但也绝不能掉以轻心。希望大家能及早预防,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采访者 本报记者 栗美霞●嘉 宾 梅林 (太原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治科主任)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