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用药选择
痛风是一种嘌呤代谢紊乱的疾病,其发病基础是尿酸代谢失常所引起的高尿酸血症。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寿命的延长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富含核蛋白的食物增多),肥胖者的增加以及对本病的重视程度加强等因素,痛风已不再是国人的罕见病,其患病率较15年前增长约15~30倍,这与饮食环境尤其是高营养状态密切相关。
抗痛风治疗首选药物是别嘌呤醇,它是次黄嘌呤的异构体,在体内能竞争性地抑制次黄嘌呤醇的活性,使次黄嘌呤、黄嘌呤合成尿酸受阻,从而降低血尿酸的浓度,是预防、治疗痛风及其并发症的良药。该药的毒副作用主要是骨髓抑制,其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症与用药剂量有关,别嘌呤醇用量在600~800毫克/天时易出现毒副作用,用药量在300毫克/天以下者很少出现。另外别嘌呤醇的血液浓度还取决于肾功能是否健全。
肾脏是该药的主要排泄器官。当肾功能不全时,对该药的清除率下降,药在体内蓄积,不良反应会增加。发生不良反应后,应停用该药,换用苯溴酮加用针对不良反应的中药治疗。对于伴有高脂血症的患者,仅用降尿酸药难以使尿酸浓度迅速下降。此时不能一概加大降尿酸药的用量,因为血中甘油三酯水平与尿酸浓度呈正相关。当血液中甘油三酯浓度过高时,会阻碍肾脏排泄尿酸,如在降尿酸的同时加用降脂药,高尿酸血症就可以很快地得到控制。
不同的痛风患者对降尿酸药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其中少数对别嘌呤醇很敏感,用常规剂量治疗,就会引起尿酸浓度骤降。由于尿酸浓度下降过快,可导致关节腔内尿酸浓度明显高于关节周围组织,尿酸由腔内大量向外转移,刺激滑膜,形成转移性关节炎即假性痛风关节炎发作。如果用降尿酸药后仍出现关节炎发作时,不应即刻加大降尿酸的用药量,应化验尿酸浓度后,再视血尿酸水平酌情处理。
别嘌呤醇为抑制尿酸合成的抗痛风药,而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有痛风利仙、丙磺舒等。此类药物在肾功能不全时宜谨慎使用,有明显尿梗阻或尿酸排出量已很大时也不宜使用。另外凡能增加尿酸重吸收、减少尿酸排泄的药物,如小剂量阿斯匹林、维生素B、维生素C等均宜慎用,以免使血尿酸升高,引起痛风发作。
所有抗痛风治疗的化学性药物,均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只有当尿酸明显持续升高,并有严重痛风症状时,才酌情使用。一般不主张用于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患者。祖国医学采用健脾化湿、清热利湿之法,不仅治疗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有良效,而且对骨关节疼痛型痛风、痛风并发症也有明显疗效。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