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治疗四大误区
“不做”。
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区,而广东是全国肝炎的高发区,感染乙肝的人占到全省总人口的12%左右。现特邀请南方医科大学侯金林教授就读者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
针对患者的疑问,专家认为目前我省乙肝病人在对疾病的治疗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目标过高误听误信上当受骗。
听信广告宣传能“阳”转“阴”:不少慢性乙肝病人迫切希望医生能将体内的病毒完全清除,也就是常说的“阳”转“阴”。
事实上,到现在为止,还并没有一种有效的治疗办法能达到清除病毒的目的,众多广告的宣传多数属夸大疗效,因此慢性乙肝病人要正确面对目前医学上的局限,理性对待自己的疾病。
众所周知,乙肝病毒感染可导致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坚持正确的抗病毒治疗是预防肝硬化及肝癌的最有效办法。但现实生活中,了解抗病毒治疗的乙肝病人并不多,能接受抗病毒治疗的病人就更少,不少病人听信广告,花费巨大但受益甚少,希望乙肝病毒感染者能到正规的医疗机构接受正确的治疗。
误区二:治疗只需要将转氨酶降至正常就可以。
乙肝病毒感染后可能会造成肝细胞的破坏,这种破坏的重要标志就是转氨酶的升高,因此转氨酶升高的意义就在于说明病毒在对人体造成损害。这种损害的根本原因在于病毒,应用护肝降酶药只能将血清里的转氨酶数值降至正常,而这种治疗方法并不能阻止病毒对人体的破坏,真正能控制病情的是抗病毒治疗。
误区三:抗病毒治疗疗效有限,且副作用多,价格昂贵。
目前国际上公认治疗慢性乙肝的抗病毒治疗药物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干扰素(皮下注射),另一类是核苷类似物(口服)。的确,这两类药物并非十全十美。
首先,抗病毒治疗疗效有限,并不能完全清除病毒,只能有效抑制病毒,因此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长期将病毒牢牢控制,不让其继续破坏肝脏。
其次,各种药物都有其优缺点,干扰素治疗疗程相对短,但副作用较多;口服药物副作用少,但疗程相对较长。如何更好的扬长避短,这需要医生与患者很好的配合。
抗病毒治疗一个疗程的花费都在6000元以上,但随着药物种类的不断增多及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慢性乙肝病人将能享受到更加廉价的抗病毒治疗。
误区四:过分惧怕“肝穿”延误病情的治疗。
“肝穿”对一些病人选择进行“肝穿”检查非常重要。需要指出的是并不是所有治疗的病人都需要做肝穿刺,我理解肝穿刺最主要的目的之一是保护病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医生在给慢性肝病病人治疗前必须正确评估病人肝脏疾病的严重程度,而肝脏是沉默的器官,肝炎病毒是隐形杀手,这就决定了目前的抽血检查对一些病人疾病的严重性难做出正确判断。“肝穿”作为一种医疗操作,存在一定的风险,不能保证100%安全,但客观地讲,“肝穿”的风险是极低的,真正发生并发症的只是极个别病人。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