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汗减少是怎么回事
1、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两性均可发生,临床上并非少见,因在晚期才出现典型症状,使临床诊断率较低。多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亦可急性起病,通常有转为慢性迁延、时起时伏的趋势。局部交感神经链病变的基本特征是:具有节段性不对称性及强烈扩散性和周期性加重等特点,因受损的交感神经节不同,临床表现不尽相同,但都有共同的临床症状。
2、疼痛及感觉障碍:疼痛呈发作性或持续性,伴发作性加剧,夜间较重,情绪波动、体力劳动、天气变化及寒冷刺激等因素均可使疼痛加重,范围较弥散,有广泛扩散趋势。受损交感神经节的体表投射区可出现压痛,如发现压痛点常有助于定位诊断。可出现各种各样的感觉异常,如麻木、蚁走样感等,客观感觉障碍较主观症状轻,多为痛觉异常,温度觉异常较少见,触觉及深感觉障碍更少见。
3、皮肤及附属器改变:皮肤可出现刺激性症状,如出汗增多及立毛反射亢进;亦可表现为功能缺失症状,如皮肤导电性能减低、出汗减少及立毛反射减弱等。此外,皮肤还可出现营养障碍、干燥萎缩、毛发脱落及指(趾)甲变脆等。
4、血管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痉挛,亦可出现血管张力减退,甚至发生麻痹,以及躯体神经功能障碍。
根据某一侧交感神经支配区内出现发作性或持续性疼痛,或交感神经节投射区有明显的压痛,可考虑本病。
周身出汗:人的汗腺最发达,人的出汗可分为三种:温热性出汗,精神性发汗,味觉性出汗。出汗是人体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汗液可以带走体内多余的热量和一些诸如尿酸、脂肪酸等代谢产物。可是也有疾病导致出汗。过多出汗,可造成人体血液循环的流量减少,循环变慢,使得人体的散热量趋减,从而导致体温升高。大量出汗,还能使人体盐分流失,细胞因缺钠而造成热痉挛。
出汗异常:出汗是人体的体温调节方式。当我们觉得热的时候,或者在做运动的过程中,出汗可以通过汗液的蒸发帮助机体把体温降低到正常水平。但是,汗出得异常也不是件好事。
一、治疗:急性期及慢性期急性发作病人需卧床休息,受损部位应避免较多的活动,可针对致病因素尽早采取相应的措施。
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及改善新陈代谢。目前认为交感神经节封闭疗法是治疗本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可用于急性及亚急性期。可应用各种维生素治疗,大剂量维生素B12, l000g/d,肌内注射,通常可缓解疼痛。
1、交感神经阻滞 通过阻断其介导的疼痛,扩张支配区域血管达到治疗作用。
2、受体拮抗剂治疗 比较常用的是酚妥拉明静脉给药,它具有阻滞全身交感神经的作用,特别适用于全身多处患有SMP的病人,具有用法简单、安全性高、无创等特点。应用酚妥拉明前先静脉注射心得安2mg,用以预防酚妥拉明易引起的心动过速。将酚妥拉明1mg/kg于10分钟内静脉输入。其间每5分钟测定一次疼痛评分。酚妥拉明输注完毕后继续监测心电血压并测定疼痛评分30分钟。若输注酚妥拉明后疼痛明显缓解(VAS评分下降75%以上),可诊断为交感神经链综合征。
3、交感神经切除术 多数人不主张使用,主要是术后数日至数周可能产生新的疼痛交感神经切除术后痛,多发生于被切除交感神经支配的远端肢体,出现交感去神经支配的症状如过度出汗、深部肌肉压痛、皮肤痛觉过敏,发生率高达30%~50%.可能是由于切断了交感干中的体壁神经和内脏传入神经,导致轴突神经元细胞死亡,引起传入神经阻滞性疼痛。
4、脊髓电刺激(SCS) 主要用于定位明确的难治性交感神经链综合征如顽固性心绞痛、周围血管病、CRPS等。脊髓电刺激作为一项成熟的操作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首先将单极或多极刺激电极过经皮穿刺技术放置入相应节段的硬膜外腔,用诱发电位刺激该脊髓节段观察是否能涵盖相应疼痛区域,然后进行为期一周左右的测试阶段,若病人反应良好,则将刺激器永久埋入腹部或臀部皮下成为永久性刺激装置。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