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小儿再发性腹痛

发布日期:2014-11-07 15:12:18 浏览次数:1595

1.症状性 多为肠道外疾病引起,如上呼吸道感染,化脓性扁桃体炎,肝、胆疾病,泌尿系疾病,肠道寄生虫病均可引起腹痛。肠寄生虫病在既往曾是腹痛的最常见病因,近年来由于饮食卫生的改善,肠寄生虫病已明显减少,尤其在城市。

3.功能性 最多见的病因是饮食不当、乱吃零食,过食冷饮,便秘,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腹痛(亦称功能性消化不良)。

4.精神性 国外亦有报告认为与小儿心理因素障碍有关,如紧张、压抑等。

5.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 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再发性腹痛与慢性胃炎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如北京复兴医院通过纤维胃镜检查76例再复性腹痛,发现消化道黏膜病变47例(浅表性胃炎25例、反流性胃炎2例、糜烂性胃炎2例、胃黏膜脱垂3例、十二指肠炎10例、食管炎1例、浅表性胃炎加十二指肠炎4例)占61.84%。溃疡病13例,占17.1%。幽门螺杆菌阳性33例,占43.4%;上海瑞金医院对26例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胃镜与病理检查发现浅表性胃炎25例,浅表萎缩性胃炎1例。

1.绞痛 多由管状器官的肌肉痉挛或梗阻(同时伴痉挛)引起,如肠管、胆管及输尿管痉挛或梗阻,多表现为阵发性绞痛。

2.钝痛 由器官被膜受牵扯引起,如肝、肾、阑尾及腹膜等炎症肿胀所引起的被膜牵扯,多表现为持续性钝痛。疼痛部位多与器官病变所在的部位一致。

3.迁移性痛 内脏疼痛通过内脏感觉神经传入相应的脊髓段,使进入相同节段的体神经支配部位感觉疼痛,如肝、胆病的疼痛有时可放射到右肩。此外,腹部以外的器官疼痛有时也可放射到腹部,如大叶肺炎带状疱疹侵犯腹部脊神经时都可出现较重的腹痛。破伤风的腹肌痉挛也可致剧烈的腹痛。

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肠痉挛的机制为不消化的食物在肠腔内发酵、产气刺激肠壁,或副交感神经兴奋,引起一过性肠壁肌肉痉挛,暂时阻断肠内容物的通过,于是近端肠管发生强力的收缩及蠕动的紊乱,随着蠕动的加强,腹痛阵发性加重。肠鸣音亢进,严重者可同时引起呕吐。经过一定时间的痉挛后,肠壁肌肉自然松弛,腹痛暂时缓解,以后又可再次发作。典型病例的肠痉挛常发生在小肠,腹痛部位以脐周为主。远端大肠和回肠痉挛,绞痛多放射到右下腹。降结肠或乙状结肠痉挛,绞痛常在大便前出现。少数较大儿童的痉挛可发生在结肠肝曲或脾曲,绞痛以季肋为主,多见于一侧。根据作者观察,再发性腹痛小儿主诉4/5发生在脐周部位,1/5发生在上腹部。短时急性发作者多为肠痉挛,长时期慢性反复发作者,通过胃镜、钡餐或胃电图检查,多数发现有胃部病变,其中以浅表性胃炎最多见,其次为十二指肠炎,少数为溃疡病。小儿尤其是婴幼儿腹痛定位很不准确。

临床表现腹痛的部位与性质主要靠患儿诉述。体检时要使患儿合作以便检查出是否有压痛、肌紧张或肿物、年长儿童问题不大,能够合作。年龄较小者往往不能合作,这时就要依靠突然发生的反常的哭闹、面色苍白、出汗、精神差和特殊体位来判断。对不合作的患儿最好采用对比法进行腹部检查、由母亲引逗使患儿不哭,或由母亲抱着喂奶,医生从侧面或背面以温和的手摸肚子,动作要轻柔缓慢,使孩子习惯于这种检查,然后反复比较各部位的反应。如仍哭闹不合作,可以给1次水合氯醛口服,剂量:每次30~50mg/kg(10%溶液每次0.3~0.5ml/kg),口服或灌肠,灌肠时用水稀释一倍。待患儿睡眠后再检查。

同时要了解患儿的饮食、呕吐及大便情况等消化系统症状,有助于判断病因。如为饮食不当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肠痉挛,患儿表现为突然发作的阵发性腹痛,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不长,从数分钟至数十分钟,时痛时止。每天发作或间隔数天发作、多数腹痛程度较轻,常在吃饭时发作,一会儿即过去,发作过去玩耍如常,严重者表现哭闹不安,翻滚出汗,甚至面色苍白手足发凉。发作时检查,多数腹部无阳性体征,少数可表现腹部有轻压痛,或似有肌紧张,但发作过去,间歇期全腹柔软,无压痛,无肠型、无肿物,偶尔能摸到索条状痉挛的肠管,常有腹胀肠鸣音亢进

主要诊断依据是反复发作的腹痛,而在发作间期缺乏异常体征。过去发作史对诊断有帮助。

1.X线检查 腹部平片以观察肠淤胀与游离气体。必要时做钡餐或钡灌肠以观察有无溃疡、胃炎、十二指肠炎、肠粘连肠梗阻或憩室。

2.胃镜检查 对于慢性反复发作的腹痛进行胃镜检查有助于全面发现胃部病变如胃炎、十二指肠炎、溃疡病等。

3.胃电图检查 因是无创性检查患儿易于接受,但所得结果特异性不强,仅能作参考。

4.幽门螺杆菌检查 对慢性反复发作腹痛有密切关系,如发现幽门螺杆菌应给予治疗。

5.胃动力学检查 如食管与十二指肠测压、实时超声、胃排空试验,有助于发现消化道动力障碍。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