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再发性腹痛
重要的是首先要除外器质性疾患,特别是容易和外科急腹症相混淆,应注意鉴别。常见病如胆道蛔虫病、蛔虫团肠梗阻、阑尾炎、肠套叠。以及较少见的肠扭转、肠穿孔、胰腺炎、嵌顿疝、先天性肠旋转不良、胆道痉挛、胆管炎、肾结石、小型胆总管囊肿腹痛及回肠远端憩室腹痛等均应作必要的检查认真鉴别。有的内科疾病也可引起较重的腹痛如大叶肺炎起病时,急性心力衰竭导致肝脏迅速增大等。过敏性紫癜的腹痛实际是在胃肠黏膜发生紫癜病灶刺激肠壁引起肠痉挛,如同时出现皮肤紫癜即容易与单纯的肠痉挛区别,但须注意紫癜的肠痉挛有时可继发肠套叠,不可忽略。还要注意有些小婴儿肠痉挛反复发作几天后,可突然发展为肠套叠。偶见腹型破伤风,临床表现为痉挛性腹痛,这是由于腹肌痉挛而非肠痉挛,其治疗与预后和肠痉挛完全不同,更需注意腹型癫痫,表现为突然发作腹部绞痛多在脐周,有时在其他部位,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腹部检查正常,而脑电图有癫痫波。有时腹痛为精神因素引起如受精神创伤以及惊恐等。
1.症状性腹疼 对于症状性腹痛,首先是积极治疗原发病。对于腹痛可给予对症治疗。
2.器质性RAP 对于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再发性腹痛按外科或内科专门章节提出的方法及时给予手术或药物治疗。引起器质性RAP常见的病因应尽量避免药物治疗,但适当用些解痉剂、促胃肠动力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药,如颠茄、多潘立酮(吗丁啉)、西沙必利、谷维素等有一定帮助。便秘者应逐渐添加含纤维素的食物,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功能性RAP的小儿应在门诊定期追踪观察。
3.功能性再发性腹痛 约占再发性腹痛的95%,对它的治疗,在这儿作重点介绍:
(1)合理喂养:4个月以内的婴儿尽量采用纯母乳喂养,纯母乳喂养很少发生消化不良与腹痛。饭后可吃水果、睡醒午觉可集中吃糕点糖果、吃饭时要主副食搭配,多食蔬菜不要偏食。
(3)消化不良:消化不良引起的急性肠痉挛是儿科常遇到的急症,患儿常突然发作,哭闹不安,腹胀、肠鸣音亢进,在除外器质性急腹症后,给予甘油/氯化钠(开塞露)通便,既是诊断措施排除肠梗阻,又是治疗措施,患儿排便、排气后,腹痛可立即停止。
(4)物理治疗:用暖手按摩腹部,或腹部放热水袋可暂时缓解腹痛。
(5)解痉剂:颠茄每次4~8mg,口服。山莨菪碱(654-2)每次1mg/kg,口服,严重者肌注。
(6)针灸疗法:即刻止痛效果较好。婴幼儿不合作以灸法较安全,儿童可针、可灸。取穴位合谷、足三里、三阴交。脐上痛加中脘,脐下痛加关元、中极。脐周痛加天枢、气海,侧腹痛加阳陵泉。
4.胃炎及胃溃疡 如发现胃炎、溃疡病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给予相应治疗。
5.胃动力药 如发现有胃肠动力障碍,可给予促动力药,如多潘立酮(吗丁啉)每次0.3mg/kg,3次/d口服。
7.中医治疗 腹痛一症范围很广。临床辨证要根据病因、疼痛部位、疼痛性质,全面考虑。以部位而论,上腹疼痛多属脾胃;右上腹痛,多属肝胆;中腹痛,多考虑于肠胃之间;绕脐腹,多见于虫积;两侧小腹痛,应注意寒疝、气痛。以疼痛的性质而论,串走胀痛多在气分;疼痛喜热多属寒;疼痛喜凉多属热。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