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笔谈 一过性晕厥 排尿性及单纯性晕厥
一过性晕厥
晕厥是由于神经反射、心脑疾病以及其他病因,导致一过性脑血流不足所引起的短暂意识丧失。大致可以有几下几种:
一、血管舒缩障碍 其中主要是血管抑制性晕厥及直立性低血压所致的晕厥。较少见的有排尿性晕厥和咳嗽性晕厥等
血管抑制性晕厥(单纯性晕厥):最为常见,约占58.4%,多见于年青体质较弱的女性。
往往有诱因可究,如疼痛、情绪紧张、恐惧、天气闷热、疲劳、空腹及小手术等。另一特点是往往在站立或坐位时发生,很少发生于卧位。晕厥发生时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而微弱,面色苍白出冷汗,但恢复较快,无明显后遗症。主要是这些诱因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短暂的肌肉中血管扩张,致血压下降。
直立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所致的晕厥发生于患者采取直立位或持久站立时,由
于血液蓄积于下肢,回心血量减少,收缩压下降,导致脑部一时性供血不足所致。此病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见于服用某些药物后及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脊髓病变等。
这类病人,应立即予以平卧,按放在空气流通地方即可。
二、心原性晕厥 这一类晕厥最严重,系心脏病时心输出量减少或心脏仃搏所致,其原因可由严重的心律失常、心脏排血受阻、心肌缺血等引起。晕厥可在任何体位突然发生,通常为数秒钟至数分钟,可伴有癫痫样抽搐,偶有大小便失禁,面色苍白,心搏与脉搏消失。一旦发生心原性晕厥,应立即抡救,旁观者即行心脏按摩。
三、脑原性晕厥 由于脑血管发生循环障碍,导致一过性广泛性脑供血不足所致。最常见的就是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它是由广泛性微栓子引起。频繁的发作往往预示着较大的脑硬死将耒临。应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及糖尿病等危险因素,使用阿斯匹林肠溶片抗血小板聚积。
总之,晕厥原因很多,血管舒缩障碍往往无危险性,而心原性晕厥最为凶险。出现晕厥必须到医院急诊,医生经过询问病史及查体后根据不同情况还可能要作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超声心电图、头颅CT、头颅核磁共振、血糖、血常规等检查。我们也碰到因上消化道大出血、宫外孕因急性失血引起晕厥来医院急诊的. [ 陈百华]
排尿性晕厥
又称小便猝倒,俗称尿晕症。主要表现为人们在夜间或清晨起床排尿时因意识短暂丧失而突然晕倒;总会产生短暂的意识障碍,而这种障碍易诱发排尿性晕厥。主要是由于血管舒张和收缩障碍造成低血压,引起大脑一时性供血不足所致,晕厥发生后两分钟左右病人可自行苏醒,不会留下后遗症。排尿性晕厥多见于中老年男性,一般好发在夜间,常常突然发生,之前多无先兆。
分析1.因体位突然变换或排尿时用力过大。 2.膀胱突然排空,腹内压骤然降低。 3.反射性引起血压下降,大脑暂时缺血。 4.植物神经失调,老年人多见。特征1.多在排尿中或末尾发生,发病前有头晕、眼花、无力等。 2.意识突然丧失1~2分钟,并同时晕倒,易发生外伤。自然苏醒者不留后遗症。 急救1.预防为主,有此病史者应有人扶持。 2.如有头晕眼花时,就地平躺,头放低。 3.保暖,防感冒、冻伤。 4.心动过缓时,皮下注射阿托品。 预防1.平时到医院细查原因,并治疗。 2.睡眠中起床排尿时,动作要缓慢,不要突然起立。 3.排尿时不要过急过快,更不要有力过大。最好蹲位或用便器侧卧位排尿,可防摔碰伤。 4.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可口服谷维素10~20mg/次,3次/日,连服数日。
病理阐述
至于排尿性晕厥究竟是如何引起的,目前尚无统一的结论。但绝大多数专家认为该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血管舒张和收缩障碍造成低血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心律失常、血压波动,以及排尿时过度屏气而使胸腔的压力增高等有关,引起大脑一时性供血不足所致。正是这些因素影响了患者心脏的排血量,使患者脑部缺血而发生晕厥。 晕厥发生后两分钟左右病人可自行苏醒,不会留下后遗症。 预防治疗虽然排尿性晕厥的预后良好,且多数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行停止发病。但由于发病时患者会突然晕倒,容易造成外伤,严重的还会危及生命,所以,对患者来说,如何防止晕厥的发生是十分重要的。临床实践证明,防治此病的有效措施主要有: ①患者起床排尿时应先取坐位,然后再缓慢地站立。排尿时要做深呼吸动作(防止过度屏气)。 ②不要憋尿,有尿意时就要尽快排尿。晕厥发作频繁的男性,可采取蹲式或坐式小便。 ③要积极地治疗神经衰弱、肺结核以及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各种慢性疾病。 ④要多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 ⑤要避免酗酒和过度劳累。 ⑥患者在此病频繁发作期间可口服阿托品或6542。 ⑦患者出现晕厥后,应立即让其平卧,然后用手指压迫患者的人中、内关及足三里等穴位,以使其尽快苏醒。需要注意的是,若怀疑患者有颅脑外伤或脑出血时,应迅速将其送往医院诊治,防止发生意外。 注意事项1.对引发作频繁的人,睡前要少饮水,起床排尿时应先坐片刻后再站起,以改善肌体的反应。 2.排尿不要过急、过猛。排尿时如有头晕、眼花、心慌、腿软等先兆,应立即抓住物体或立即改为蹲式小便。 3.以往有排尿性晕厥的人,排尿时取蹲位。 4.患有肺结核、神经衰弱和气血两虚的病人易发生此种晕厥。此外,病后体虚、过度疲劳以及饮酒等也可诱发这种病。
单纯性晕厥
又称血管抑制性晕厥、血管迷走性晕厥或普通晕厥。发作是由于某种刺激作用于大脑皮质,影响下视丘,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引起周围血管阻力降低,血管扩张。多见于身材偏瘦,平时不爱运动的的体弱青年。此类晕厥多因恐惧、焦虑、疼痛、创伤等引起。常出现在站立或坐位时,起病前有短暂性头晕、注意力不集中、面色苍白、恶心、上腹不适、出冷汗、心慌无力、视觉模糊、听力改变等症状。如此时能使其平卧,症状可缓解或消失,否则会出现意识丧失,持续数秒或数分钟,伴有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脉弱且慢,少数病人有尿失禁,醒后无力头晕,持续1--2天而恢复。预防护理措施:对此类患者应早发现,早预防,在有晕厥感觉时,立即平卧,抬高腿部,去除有害刺激,一般即可恢复,不需药物治疗。此类病人常在午间和晚餐前两个时段血压水平明显低于常人,尤以收缩压降低为明显,晕厥多发生在此时段,与低血压有关。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