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目繁多的婴幼儿腹泻
多发生于产科的新生儿室,系消化道感染致病性大肠杆菌或所致。传染性强,易爆发流行。患儿天天排便十余次,呈黄水样便,渐变绿色且酸臭,无黏液或脓血,轻易发生脱水及酸中毒。应该及时隔离、纠正脱水和酸中毒,细菌性感染者应选用有效的药物做针对性治疗。
学步婴儿腹泻多见于6个月到3岁的婴幼儿,因忌油而引起腹泻。大便逐日3~4次,少数病儿逐日可达10余次。一般上午次数比下午多,特别早晨必有一次,其大便量多且干,以后几次大便或淡薄或黏稠。除大便次数增多,其他无异常。这种腹泻为自限性疾病,只要调整食谱,不需格外治疗也会好。
惊吓性腹泻
婴儿因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受惊后轻易造成消化系统的功能紊乱而腹泻。以患儿惊惧不安、睡中轻易惊醒为该病的特点。其便稀如水,一日数次,黄色无味,一般无须格外治疗,饮食起居多加注意即可。
饥饿性腹泻
小儿因进食过少,饥饿状态下肠道蠕动增加,肠道消化液增多,于是形成腹泻。其特点是排便次数多而量少,为黄绿色或棕色黏液便,便中主要成分为无气味的肠消化液。对此类腹泻治疗不要操之过急,应适当给以消化酶(如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及多种维生素以增强体质,改善胃肠功能。
冬季腹泻
该病为肠道感染所致。多发生在深秋时节,常伴有咳嗽、流涕、咽部充血等上呼吸道症状。腹泻、呕吐、发热和腹痛是该病的四大特点。大便为白色或浅黄色,无气味,含水量较多,逐日数次,甚至10余次,严重者可导致脱水及酸中毒。治疗冬季腹泻不必禁食,可少量多次地给高热量流质,如米汤、藕粉、稀等。因该病系所致,故一般不用抗生素,而以中药辨证施治为主。
蛔虫性腹泻
蛔虫分泌的毒素或死亡虫体崩解产物刺激肠壁,使肠蠕动增强或肠黏膜水肿所引起。多发生于2~5岁小儿,逐日稀泻2~4次,多为水样或不消化的食品残渣,伴阵发生脐周轻度疼痛,做大便镜检可见蛔虫卵。治疗原则为驱蛔止泻,蛔除泻自止。
外感腹泻
推荐导读 >> 服抗生素期间每天喝一杯酸奶
又称胃肠性感冒。冬季因受风寒,秋冬因受暑湿都可使小儿发生胃肠功能紊乱,胃肠道蠕动增快而引起腹泻。外感风寒所致腹泻以鼻塞、流涕、发热、恶寒、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伴大便次数多而清稀为其特点,在治疗外感的同时,可以适当服用收敛止泻药。治外感风寒可选用甘和茶、神曲茶等,治外感暑湿可选用藿香正气水、六一散等。
碳水化合物消化不良
又称发酵性消化不良。为进食淀粉、糖类食品过多而引起。粪便量多成堆状或糊状,伴有很多泡沫,有酸臭味,颜色黄绿,一日数次,并且多伴有腹胀、肛门排气多等现象。患儿应少吃糖,多饮水,以减轻肠道负担。同时可选服食母生、胰淀粉酶、多酶片,或用谷麦芽煎水喝,以助消化,一般在1~2天内即可恢复。
蛋白质消化不良
又称腐败性消化不良。由于过量摄入鸡蛋、鱼、肉等动物蛋白质所致。大便次数未几,呈黄褐色稀水便,有奇妙的臭鸡蛋气味,或伴有腹胀、恶心、呕吐,患儿必需操控动物蛋白质的摄入,多吃蔬菜及菜汤,同时吃些山楂片,或将鸡内金焙干研末吞服,还可服用胃蛋白酶、多酶片等助消化的药物。
脂肪消化不良
又称脂肪泻过食油类食品所致。大便次数未几,颜色灰白,外形稀如粥,带泡沫,含有较多的奶瓣,甚至外观呈油乳糜状,粘在手上有油腻之感。患儿必需吃得平常,或喝点炒米茶(大米炒黄后煮成米汤),以帮助脂肪的消化与吸取。假设因母乳喂养引起的腹泻,而小儿生长发育并未受到影响,则喂乳可照常,待宝宝添加辅食后腹泻会自然好转。
中毒性消化不良
又称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由肠道细菌感染而致。春夏发病较多,呕吐、腹泻、高热为主要症状。腹泻次数频繁,一般逐日在10~20次之间,为水样便,呈喷射状排出,黄绿色,有恶臭。常发生脱水、酸中毒、昏迷、休克等并发症。该病来势凶狠,变化迅速,故应及时住院治疗。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发布本文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另: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推荐导读 >> “绿色抗生素”能够放心吃吗
(编辑: 哆哆 )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