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秋季小儿腹泻易发时
每年的9月中旬至12月是幼儿腹泻的高发期,因为在初秋气温下降的环境下,轮状病毒滋生很快,而婴幼儿的免疫功能不能很快适应夏秋之交的天气变化,因而很容易受到病毒侵害,引发腹泻。85%的患者为10岁以下的少年儿童,6个月到3岁营养不良、佝偻病、贫血和体弱多病的婴幼儿更容易患病。父母一定要做好保护工作。但疾病的到来往往防不胜防,宝宝万一出现腹泻,用对药才能治好病。
要合理使用止泻药物,首先要了解腹泻的病因。引起腹泻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秋季腹泻,又叫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它季节性强,每年秋冬季发病,12月份达高峰,多侵犯6~24个月的婴幼儿。这种腹泻起病急、病情重,大便次数多、量多、水分多,易致患儿脱水酸中毒,危及生命。
2.细菌性感染,这种腹泻发病可急可缓,多是卫生注意不够,导致病从口入。其特点是大便次数多,但每次量不多,可见黏液或血丝。病程可长可短,若转为慢性,则危害较大,影响宝宝的营养吸收。
3.饮食因素,多见于人工喂养或添加辅食的小宝宝。
腹泻严重导致中、重度脱水的患儿需要静脉输液治疗,轻度脱水的患儿可选用口服药物来治疗腹泻,常用药物有以下几类:
1.抗生素类 这类药主要针对细菌性肠炎,而秋季腹泻和饮食等因素引起的腹泻不适合使用,如果滥用抗生素,将导致肠道菌群进一步紊乱,耐药细菌大量繁殖,出现药物难以控制的肠炎,即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2.黏膜保护剂 这类药物的作用原理是覆盖在肠黏膜上,吸附病原体和毒素,增强肠黏膜的屏障功能,并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击。如思密达、必奇等。服用这类药需注意它的用法,一是空腹,二要强调与水调和的比例。空腹不是指饭前,而最好在两餐之间;怎样与水调和,务必认真阅读药物说明。这两条做好了,会极大地减轻患儿症状,缩短病程。
3.微生态制剂 主要是指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一些有益于肠道正常菌群生态平衡的活菌制剂。它能抑制病原菌的侵袭,调节恢复肠道的微生态,从而控制腹泻。如金双歧、妈咪爱等,这类药由于是活菌制剂,切记不能用热水送服和与抗生素同服。另外,这类药重在调理,如患儿单纯消化不良或因肠外感染引起的腹泻,症状迁延反复时,可服用,但疗程要长。
4.口服补液盐 即ORS,主要用于各种腹泻所致轻度脱水患儿的补液。ORS是袋装的细粉状制剂,使用时一定要按说明的量加水,水加太少有可能使腹泻恶化,水加太多则影响补液效果。从开始补液就要不时地,一点一点给小儿饮用,只要小儿想喝要尽可能地多给,能喝多少喝多少,直到腹泻停止,一般补充ORS的量为:轻度脱水每公斤体重给予50-60毫升。
容易用错的抗生素:
氟哌酸(诺氟沙星)——18岁以下小儿不宜选用。
痢特灵(呋喃唑酮):该药主要用来治疗由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细菌性肠炎等疾病。该药不良反应较多,且婴儿机体免疫系统与肝脏酶系统尚未发育完善,对痢特灵的敏感性特别高,所以不宜选用。
容易用错的止泻药物:
易蒙停(洛哌丁胺)——5岁以下儿童禁用。小儿最好不用。
复方地芬诺酯(复方苯乙哌啶)——新生儿和幼儿可引起呼吸抑制,故2岁以下小儿禁用。
药用炭——禁止长期用于3岁以下小儿腹泻或腹胀。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