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婴幼儿腹泻

发布日期:2014-11-14 06:20:50 浏览次数:1600

婴幼儿腹泻是一组多病因的临床综合征,为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卫生部将其列为儿保四病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排稀便和水电解质紊乱。按其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前者多为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有关;后者多由饮食因素和气候因素引起;痢疾霍乱食物中毒等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法定传染病不包括在婴幼儿腹泻之内。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故曾有“秋泻”之称。近年来国内外对本病病因和临床防治研究有较大的进展,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显著下降。本病治疗得当,效果良好,但不及时治疗以至发生严重的水电解质紊乱时可危及小儿生命。

流行病学

婴幼儿腹泻病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以往有数据统计,每年世界范围内有10%左右的儿童死于腹泻。急性腹泻如果治疗不当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有可能会迁延不愈发展为慢性腹泻,其中腹泻死亡的儿童中大约50%是死于慢性腹泻。此外慢性腹泻的儿童由于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障碍易发生营养不良,影响生长发育。

病因

体质因素

本病主要发生在婴幼儿,其内因特点:①婴儿胃肠道发育不够成熟,酶的活性较低,但营养需要相对地多,胃肠道负担重。②婴儿时期神经、内分泌、循环系统及肝、肾功能发育均未成熟,调节机能较差。③婴儿免疫功能也不完善。血清大肠杆菌抗体滴度以初生至2周岁最低,以后渐升高。因而婴幼儿易患大肠杆菌肠炎。母乳中大肠杆菌抗体滴度高,特别是初乳中致病性大肠杆菌分泌型IgA高,所以母乳喂养儿较少发病,患病也较轻。同理小婴儿轮状病毒抗体低,同一集体流行时,小婴儿罹病多。④婴儿体液分布和成人不同,细胞外液占比例较高,且水分代谢旺盛,调节功能又差,较易发生体液、电解质紊乱。婴儿易患佝偻病和营养不良,易致消化功能紊乱,此时肠道分泌型IgA不足,腹泻后易於迁延。

感染因素

在我国小儿腹泻是居第二位的小儿常见多发病,发病年龄多在2岁以下,每年有一两次发病高峰,一为6、7、8月,主要病原是埃希氏大肠杆菌与痢疾杆菌;二为10、11、12月,称秋季腹泻,主要病原是轮状病毒。分为消化道内与消化道外感染,以前者为主。

(1)消化道内感染:致病微生物可随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小儿消化道,因而易发生在人工喂养儿。哺喂时所用器皿或食物本身如未经消毒或消毒不够,亦有感染可能。病毒也可通过呼吸道或水源感染。其次是由成人带菌(毒)者的传染,如病房内暴发细菌性(或病毒性)肠炎后部分医护人员受染,成为无症状肠道带菌(毒)者,可导致病原传播。寒冷季节的婴幼儿腹泻80%是病毒感染引起。病毒性肠炎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

(2)消化道外感染:消化道外的器官、组织受到感染也可引起腹泻,常见于中耳炎咽炎肺炎、泌尿道感染和皮肤感染等。腹泻多不严重,年龄越小者越多见。引起腹泻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肠道外感染引起消化功能紊乱,另一部分可能是肠道内外均为同一病原(主要是病毒)感染所引起。

(3)滥用抗生素所致的肠道菌群紊乱:长期较大量地应用广谱抗生素如氯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各种头孢霉素,特别是两种或以上并用时,除可直接刺激肠道或刺激植物神经引起肠蠕动增快、葡萄糖吸收减少、双糖酶活性降低而发生腹泻外,更严重的是可引起肠道菌群紊乱。此时正常的肠道大肠杆菌消失或明显减少,同时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或白色念珠菌等可大量繁殖,引起药物较难控制的肠炎。

消化功能紊乱

(1)饮食因素;(2)不耐受碳水化物;(3)食物过敏;(4)药物影响;(5)其他因素:如不清洁的环境、户外活动过少,生活规律的突然改变、外界气候的突变(中医称为“风、寒、暑、湿泻”)等,也易引起婴儿腹泻。

临床表现

不同病因引起的腹泻常各有特点。连续病程2周以内为急性腹泻,2周-2个月内未迁延性腹泻,2个月以上为慢性腹泻。

若为轻型,则主要胃肠道症状为主,比如食欲不振、溢奶、呕吐、大便次数增多,呈稀薄或带水,黄色或黄绿色,无脱水症状,多在数日内恢复正常。

若为重型,除了有明显的胃肠道症状外,还有较为明显的脱水、水电解质紊乱症状、全身中毒症状,比如发热,精神不振,嗜睡甚至昏迷

并发症

婴幼儿体质柔弱,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因此腹泻对婴幼儿的危害很大。

腹泻除影响婴幼儿对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外,还消耗体内储存的营养物质,损害某些机体组织。这是因为在腹泻过程中,本来应该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不能进入机体,但机体内各器官还需照常进行各项生理功能。如长期慢性腹泻就会造成营养不良,使患儿身体瘦弱,抵抗力降低,容易感染各种疾病。这不仅影响婴幼儿的正常生长发育,还会引起并发症。常见的并发症有:

1、营养不良及维生素缺乏症:腹泻病程较长,如禁食时间过久或长期热量不足,常可引起营养不良和各种维生素缺乏症。消化不良与营养不良可互为因果,往往造成恶性循环,导致不良后果。维生素A缺乏可引起干眼症角膜软化症维生素D缺乏可引起手足抽搐症。

2、感染:常见有中耳炎、口角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肿、败血症、泌尿道感染及静脉炎等。各种感染可能成为腹泻的病因,但也有在腹泻之后,由于全身抵抗力降低而继发感染。迁延性腹泻或原有营养不良病儿,容易并发真菌感染,如鹅口疮真菌性肠炎,甚至引起全身性真菌病。

3、中毒性肝炎:重型腹泻可能出现黄疸,常见于营养不良及重症败血症病儿,预后不良,故中毒性肝炎是腹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4、其他:如急性肾功能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感染性休克、中毒性脑病等,如处理不当还可发生急性心力衰竭高血钾、中毒性麻痹肠出血肠套叠等,偶可见肠穿孔腹膜炎

化验

大便镜检:消化不良者有脂肪滴或少量粘液,肠炎者有白细胞及偶见红细胞及吞噬细胞,真菌性肠炎可见真菌抱子及菌丝;培养可分离出致病菌。

诊断

消化不良

有肠道外感染症(上感、中耳炎、肾盂肾炎等),饮食不当,气候变化等致病因素。

胃肠道症状一般较轻,一日大便数次至十余次,为黄色或黄绿色"蛋花样"或稀糊便,混有少量黏液。呕吐轻,无明显脱水或酸中毒。

多有特异性感染(大肠杆菌、葡萄球菌、病毒、真菌等),部分可自消化不良发展而来。

胃肠道症状较重,腹泻一日至数十次,为水样便,量多,有酸、腥或腐臭味,偶有脓及血丝。呕吐较重。

易发生脱水、代谢性酸中毒低血钾等水、电解质紊乱。

食欲减退,多有发热、精神萎靡、嗜睡、烦躁,甚至有昏迷、惊厥等症状。

治疗

1、饮食疗法:急性腹泻期饮食需要适应患儿的消化吸收功能,过早给高热卡饮食有时可加重腹泻。电镜显示腹泻患儿肠道主要病理改变为微绒毛萎缩,肠上皮细胞损害,双糖酶缺乏及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因此应根据患儿食欲、腹泻等情况,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进低乳糖、低蛋白、低脂肪饮食。最好是半消化分解的食物,便于吸收利用,并适当补充微量元素与维生素。

母乳喂养者应继续母乳喂养,可缩短每次喂乳时间,少量多次喂养。

人工喂养者,6个月以下婴儿先将牛奶用等量米汤或水稀释,或用发酵奶,也可用奶谷类混合物,每天喂6次,保证足够的热量,逐渐增至全奶,6个月以上者,可用已经习惯的平常饮食,选用稠粥面条,并加些熟植物油、蔬菜、肉末或鱼末等。应鼓励病儿多吃,每天进餐6次至腹泻停止,2周内每日加餐1次,饮食原则是由稀到调,由少到多.逐渐恢复到平时饮食。

(1)口服法:适用于轻度脱水或呕吐不重者。补液量按每公斤体重100毫升/日计算,分数次服用。

3、控制感染:如果细菌感染证据,则应酌情使用有效抗菌药物,切忌抗生素滥用。应在医师指导下只用抗生素。因为某些抗生素对婴幼儿有较大的副作用。急性水样便腹泻患儿(约占70%)多为病毒或产肠毒素性细菌感染,一般不用抗生素,只要做好液体疗法,患者可以自愈。采用中药或肠黏膜保护剂治疗可加快痊愈。对中毒症状较重的患儿,可选用抗菌药物治疗。如疑似霍乱采用诺氟沙星(氟哌酸)或强力霉素治疗。

4、微生态疗法(microcological therapy):有助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抑制病原菌定植和侵袭,有利于控制腹泻,常用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宫入菌、需氧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制剂,肠道正常菌群严重紊乱患儿甚至需要二种以上制剂同服。妈咪爱(含有活菌冻干粉、屎肠球菌、枯草干菌),是个不错的选择。

5、肠粘膜保护剂(intestinal mucosa protector):能吸附病原体和毒素,维持肠细胞的吸收和分泌功能,与肠道粘液蛋白相互作用可增强其屏障功能,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击,如蒙脱石粉。

6、避免用止泻剂(antidiarrheal agent)此类药物可抑制胃肠动力作用,增加细菌繁殖和素素的吸收,对于感染性腹泻有时是很危险的。

预防

过去本症是婴幼儿时期发病率极高的疾病之一,也是婴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经国内外多年研究,加强预防提高了诊治水平,近年来发病较少,病情也较轻,但仍是婴幼儿的常见病。首都儿科研究所1986~1988三年间,在七省一市进行了30万人次的逐月小儿腹泻监测,结果农村5岁以下小儿发病次数,平均每年2.01次/人。北京市为0.45次/人,对比第三世界平均每年3.3次/人为低。以7~8月份为高峰,2岁以内小儿占3/4,死亡率0.51‰(第三世界平均6.5‰)。根据全国各地统计,婴幼儿腹泻约占科总住院人数的12~24%。农村发病高于城市,遇有治疗有及时或有严重并发症,如营养不良、肠道外感染等情况,仍有死亡。一般医院病死率已降至1%左右。

主要方法:①鼓励母乳喂养尤以生后4~6个月和第一个夏季最重要应避免夏季继奶;②人工喂养时要注意饮食卫生和水源清洁每次喂食前用开水洗烫餐具每日煮沸消毒一次;③母乳和人工喂养都应按时添加辅食切忌几种辅食同时添加;④食欲不振或在发热初期应减少奶和其它食物入量以水代替最好用口服补液盐配成饮料口服;⑤夏季炎热时避免过食或食用富于脂肪的食物婴儿体温调节功能差夏季要少穿衣服注意居室通风;⑥患营养不良佝偻病或肠道外感染时应及时治疗防止并发腹泻;⑦感染性腹泻尤其是大肠杆菌鼠伤寒或其它沙门氏菌和轮状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很强易在病房内广泛传播必须严重消毒隔离否则易在儿科病房发生交叉感染消毒方法以过氧乙酸烟熏效果最好其次是用新消毒表面消毒再加紫外线照射腹泻病例的病房最好每月用过氧乙酸烟熏彻底消毒;⑧下地玩耍的小儿饭前便后要洗手;⑨医务人员要努力宣传小儿腹泻的预防措施以免再犯腹泻。

轮状病毒肠炎流行甚广,疫苗为理想的预防方法。对轮状病毒已有疫苗口服的报道,保护率为80%以上,但持久性尚待研究。

取决于病因营养状况,及治疗的迟早。耐药性、致病性大肠杆菌或真菌所致腹泻,预后较差;病毒性肠炎预后良好,营养不良和佝偻病患儿发生腹泻,由于机体调节功能差,预后较差、病情重、治疗较晚、发生严重并发症,如急性肾功能衰竭或严重继发感染者,预后不良。

家居护理

1、及早补充身体丢失的水分

很多妈咪只要宝宝一腹泻,便急着往医院跑。其实,宝宝在腹泻一开始时,多为轻度脱水。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完全可在家里进行治疗。这样既及时又方便,还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对宝宝恢复病情很有利处。那么,妈咪首先要做的是判断宝宝是否是轻度脱水。轻度脱水的宝宝有口渴感,口唇稍干,尿比平时要少,颜色发黄,并且表现出烦躁、爱哭。

传统的腹泻治疗方法,主张让患儿禁食一段时间。然而,这样有碍于身体的营养补充,容易发生营养不良。现在主张不要让腹泻的宝宝禁食,但需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则,每日至少进食6次。母乳喂养的宝宝继续吃母乳,但妈咪的饮食含脂量要低些,否则会使腹泻加重;6个月以内人工喂养的宝宝,可按平时量喝奶;6个月以上已经添加离乳食品的宝宝,可进食一些易消化的食物,如稀粥、烂面条、鱼肉末、少量蔬菜泥、新鲜水果汁或香蕉泥,直至腹泻停止后2周。

由于宝宝排便的次数增加了许多,所以会不断地污染小屁屁。而且,腹泻时排出的粪便对皮肤刺激较大。因此,宝宝每次排便后,妈咪都要用温水清洗小屁屁,特别是注意肛门和会阴部的清洁,最好用柔软清洁的棉尿布,且要勤换洗,以免发生红臀及尿路感染。如果小屁屁发红了,应将它暴露在空气中自然干燥,然后涂抹一些尿布疹膏。

如果宝宝烦躁不安加重,囟门和眼窝出现凹陷,哭时眼泪少,看上去口干舌燥,并且,用手捏起大腿内侧的皮肤然后马上松手时,皮肤皱褶变平的时间超过2秒。这种情况表明宝宝的身体脱水已经较重了;或在家已经治疗了3天,但病情总不见好转,出现频繁的大量水样便,呕吐、口渴加剧,不能正常进食进水,补液后尿仍很少,宝宝发烧及便中带血等症状,则需赶快带宝宝去医院进行诊治。

小儿腹泻饮食禁忌

1.小儿腹泻不能吃生冷和刺激类食物

生冷瓜果、冷拌菜等生冷类和辣椒、芥末等刺激性食物对肠道有刺激,腹泻时不宜吃。

豆类、过多的牛奶等会使肠内胀气,加重腹泻。某些小孩因不能消化牛奶中的乳糖而致泻,所以腹泻时可暂停用含乳糖的乳制品,待病愈后缓量摄取,直到逐渐适应。但酸牛奶含有乳酸杆菌,能抑制肠内有害细菌,且无乳糖,可以食用。

糖果、巧克力、甜点等含糖量较高,糖在肠内会引起发酵而加重胀气,故应少吃糖。

因腹泻时消化能力降低,奶油、肥肉、油酥点心等高脂肪类食物,常因脂肪未消化而导致滑肠,造成腹泻不止。

油炸、烧烤等方式的加工,会导致难以消化,造成腹泻。火腿、香肠、腌菜、方便面等过度加工的垃圾食品中包含有害成分,肠道会将这些有害物排除,这是致泻因素之一。

芹菜、菠菜、韭菜、榨菜、笋类等含粗纤维素较多,能加速肠蠕动,加重腹泻。

防治婴幼儿腹泻问题全指南

(1)马齿苋粥:鲜马齿苋250克(或干品60克),洗净,切碎,水煎10~20分钟,去渣,加入适 量大米,煮成粥,频服。

(2)茶叶10~15克,开水沏饮;或水煎加红糖30克,煎至发黑分服;或茶叶适量,食盐少许 ,水煎分服。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0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