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游后关节肿痛
小孩在暑假中玩得关节红肿,家长以为是关节痛搓揉活络油,其实却是会引起肾损害的过敏性紫癜———这种情况即使是经过系统训练的医务人员也可能误诊。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医生梁少军告诉记者,暑假里接到不少外出游玩接触到过敏原而发生过敏性紫癜的患儿,其中大部分都容易被误诊。
并非关节痛而是血管发炎
夏日的海滩边,正在放暑假的小明白天饱餐海鲜盛宴后,半夜里突然被疼痛惊醒,父母一看,他的手腕和脚踝关节红肿得很厉害便用活络油搓揉手脚关节,没想到第二天早上,小明的手腕和脚踝关节红肿得更厉害了,肘关节也开始红肿,小腿皮肤出现了红色的小点点,小明还一个劲地嚷嚷着肚子痛。父母就赶紧带他到儿科求诊了。
听了他们的描述,儿科医生梁少军判断小明可能患了“过敏性紫癜”也叫“出血性毛细血管中毒”。该病多见于6岁以上的儿童和青年,其实是一种主要侵犯毛细血管的变态反应性疾病,说白了就是血管发炎。由于血管的发炎,血管周围的组织会发红、肿胀、疼痛;血管壁肿胀坏死,血管破裂出血。血管分布于全身的每个角落,也就是说,全身的每个角落都可能出现发红、肿胀、疼痛、血管破裂出血。不过,一般来说,发病时不会都是全身累及的严重病例。大多数只累及1~2类脏器。
临床上来讲,该病可分为皮肤型、胃肠型、关节型、复合型,以出血性的皮疹(压之不褪色,医学名叫紫癜)为典型症状。这些皮疹一般出现在小腿外侧,多数可见于下肢和臀部,严重时延及上肢或全身。紫癜的形状一般对称分布,大小不等,呈紫红色,高出皮肤,并可伴有荨麻疹(类似蚊子叮咬后的风团)和局部水肿。多数始发症状是皮肤紫癜,以后才出现消化道症状(突发腹痛、呕吐、拉黑色大便甚或拉鲜红色血便和呕鲜血)、关节肿痛。
先出现关节肿痛最易误诊
然而,其中有一部分过敏性紫癜会像小明那样先出现关节肿痛或消化道症状,以后才出现紫癜。这时,即使经过系统训练的医务人员也可能误诊。
据了解,中山二院曾有位老教授到外市会诊一名小孩。小孩的症状是反复腹痛、呕吐、拉鲜红色大便,经5天药物治疗无效,多方会诊而原因未明,正准备开刀进行手术探查。
老教授经过仔细体检后,发现小孩小腿外侧有2个紫癜,再结合其他临床资料,提出“过敏性紫癜”的可能,使用了针对胃肠型过敏性紫癜的皮质激素,小孩的症状逐渐缓解了,也避免了开刀。
此外,临床上也常见把过敏性紫癜误诊为“急性阑尾炎”而使患者白挨一刀的例子。医生表示,这种常见的误诊是由过敏性紫癜这个病本身特点而决定,因为如果不等到出现典型的皮肤紫癜症状,就很难确诊。
据梁少军介绍,过敏性紫癜一般只是引起皮肤出血性皮疹、关节肿痛、腹痛、呕吐等。少有导致呕血、拉血性大便。
但正如前面所说,全身的每个角落都可能出现发红、肿胀、疼痛、血管破裂出血。脑袋、心肺、肾脏等地方都可能累及而出血。
因此极少数人也可能死于脑出血、肺出血、冠状动脉(供应心脏能量的血管)梗塞、急性肾功能衰竭。因此切勿轻视过敏性紫癜,它不仅是皮肤的红色小点点问题,还可能牵连内脏。
九成以上可查出肾损害
不过,过敏性紫癜大多数是自限性疾病,轻症7~10天,多数4~6周痊愈,亦有反复发作,病程达数月甚至数年。
一般在急性期若经过及时和妥善的处理,很多都没有生命危险。若度过了急性期,有无累及肾脏及肾损害的严重程度是决定远期预后的主要因素。
现在有研究表明,患过敏性紫癜者90%以上可查出肾损害。因此,过敏性紫癜患儿在病情稳定出院后,无论当时有无尿检查异常,都应在肾病专科随访。
医生也指出,大多数患者的预后还是很好的,发展到肾功能衰竭(即要到“换肾”的地步)的极少数。
发生后尽快清除患儿过敏原
梁少军医生解释说,到目前为止,医学研究还没有找到确切的发病原因。不过,相关的因素有很多:感染(细菌、病毒或寄生虫)、药物、食物(鱼、虾、蟹、蛋、牛奶等)、其他(花粉、虫咬、接种疫苗等)。
像小明这样,很可能是由进食大量海鲜诱发。临床上,还发现肠道寄生虫、龋齿、鼻窦炎、隐匿性尿路感染等导致此病的反复发作,并使肾损害不断加重。因此,发生过敏性紫癜后,患儿要尽可能清除这些感染病灶。并且应仔细寻找过敏原,避免再次接触。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