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小儿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

发布日期:2014-10-26 23:34:02 浏览次数:1595

正常人骨髓的幼红细胞胞浆内可见少量铁存在,用铁染色时可见30%~60%的幼红细胞中有细小的铁粒,但数量仅1~2粒,最多不超过5粒。而本病的幼红细胞则不但含粗大的铁粒,数量多且质呈现病态。

本病简要的发病机制如下:在血红素生物合成过程中,某些酶缺乏或生化过程中产生障碍时,即可导致幼红细胞内非血红素铁的过量蓄积,产生病态性铁粒幼红细胞。血红素合成途径的第一步是甘氨酸和琥珀酰辅酶A形成δ-氨基γ-酮戊酸(δ-aminolevulinic acid,ALA);其最后一步为铁和原卟啉结合形成血红素,这两个关键性的步骤都在幼红细胞的线粒体内进行。假如ALA合成酶产生缺陷或吡哆醇(即维生素B6)在酸作用下合成5-磷酸吡哆醛的辅酶化过程中发生故障,即可使原卟啉不能充分合成,铁与原卟啉不能结合,使幼红细胞的线粒体内铁超负荷,堆积形成“环形”铁粒幼红细胞。在光镜下可见铁粒在幼红细胞核的周围呈环状或至少1/3环形。在电镜下此种异常的线粒体变形、肿胀、破裂,铁以尘状或斑状沉积于线粒体的内嵴,失去铁蛋白或含铁血黄素的超微结构。由于铁沉积,也抑制了中幼红细胞进入细胞增殖周期,以致出现红细胞无效造血现象。

遗传性SA中性联遗传者男性发病,发病年龄多在6~30岁,也有婴儿期或50岁以上发病者;女性为携带者。少数常染色体遗传者男女均可发病。获得性SA男女均可发病,以中老年人较多,亦可见于青少年。遗传性或获得性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均相似。病程发展多缓慢呈良性过程,常以贫血表现来就诊。有皮肤黏膜不同程度的苍白或轻度黄疸,半数有脾或肝大但较轻,故有时不能触及。出血表现仅偶见。在遗传性病例中多为家庭中的长子首先发病。性联隐性遗传者多为男性发病而由女性传递,由于传递者均无严重贫血;故临床上甚少女性严重患者。而特发性者,男女均可发病。继发性患者除有本症的特点外,尚有原发病的症状或有应用药物的病史。 这种病儿多半由于贫血及周围血检查有异常而经骨髓检查确诊,而体检发现则不多。诊断依据主要有以下3点:

2.骨髓红细胞系增生,骨髓涂片用铁染色后出现大量环形铁粒幼红细胞。

3.血清铁含量增高,铁饱和度大于正常。诊断一般并不困难,误诊和漏诊多由于未作骨髓铁染色检查所致。患儿若近期有服药史或正在服药中,则应详问其药物名称、用量及其原发病,如服用易并发本病的药物或制剂,于停用后,症状大多可较快消失,试行停药亦可作为本病继发于药物或毒物的反证诊断。

(一)治疗遗传性及获得性的患儿,都应首先试用大量维生素B6治疗,不论早期效果如何亦均应较长期服用。约半数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疗效,一般每天剂量为50~200mg,对此药有反应良好者称为吡哆醇效应性贫血(Pyridoxine-responsive anemia),此类病儿和维生素B6缺乏症所致的贫血不同,前者并不具有典型的皮炎舌炎痉挛等维生素B6缺乏症的征象。北京儿童医院1981年曾报告1例典型的维生素B6效应性病儿;5岁女孩,内蒙古人,因贫血及脾肿大住院,血清铁增加,骨髓中明显红细胞系统增生,可惜当时未作铁染色。开始在对症治疗中加用维生素B6而好转,但停用维生素B6 2个月后复发,再用又有效,而再次停药1个半月后贫血又明显加重,遂补做骨髓片铁染色,可见大量环形铁粒幼红细胞而确诊。后一直使用维生素B6,每天30~60mg,稳定后改用每月用药7天维持。随访观察4年余,血红蛋白保持在100~120g/L(10~12g/d1),症状消失,含铁粒幼红细胞大半消失。1983~1986年浙江医大附属儿童医院报道了婴幼儿病例4例,均用维生素B6(吡哆醇)治疗,获得不同程度的疗效。对维生素B6治疗无效的病例,可试用磷酸吡哆醛或色氨酸。亦可试用叶酸、维生素B12、肝精(肝浸膏)、丙酸睾酮、免疫抑制药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偶获疗效。如已出现粒细胞发育不良的情况亦可试用小剂量阿糖胞苷(Ara-C)。对重度贫血者(Hb60g/L)可输浓集的红细胞。体内如有过量的铁贮积,可用去铁胺(去铁敏)等,个别病人可以换部分血。继发性病例则主要积极治疗原发病或停用有关的药物。先天性者可考虑异基因骨髓移植。

(二)预后本病的预后依其病因、病情轻重及对吡哆醇(维生素B6)治疗的反应而异。不论何种病因,对维生素B6的反应很重要。有7%~10%的获得性特发性病人可有发展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趋向,最终转化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但过程急缓不一。大多数获得性特发性病人呈慢性无痛苦性过程。但如出现下列情况,常提示预后不良:如血小板减少,严重贫血;难以治疗的巨幼红细胞增多;获得性血红蛋白H的出现;骨髓中原始粒细胞增加;红细胞系统增生不良;复合性染色体核型异常或出现亚二倍体,若周围血中绝对性单核细胞增多或假性Pelger-Hut核异常均为向白血病转化的一种征兆,预后很坏。而血内如出现血小板数目增多,骨髓中明显红细胞系统增生时,可能预示预后较好。遗传性长期重症患儿可有血色病,皮肤呈棕铜色及糖尿病,肝、心功能异常等并发症。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