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尿琥珀酰丙酮检测在酪氨酸血症
注:①参考值分别为:酪氨酸:20~100 mmol/L;苯丙氨酸:20~120 mmol/L;酪氨酸/苯丙氨酸:0.5~2.0;血琥珀酰丙酮:0.5~5.0 mmol/L;尿琥珀酰丙酮:0;4-羟基苯乙酸:8~75;4-羟基苯乳酸:0~7.0;4-羟基苯丙酮酸:0~1.0
②“-”表示未检测
讨 论
酪氨酸症I型主要是由于富马酰乙酰乙酸水解酶活性降低或缺失,导致酪氨酸代谢途径的终端代谢发生障碍,富马酰乙酰乙酸增高,其上游代谢物酪氨酸、4-羟基苯丙酮酸增多,旁路代谢产物4-羟基苯乳酸、4-羟基苯乙酸;中间代谢产物马来酰乙酰乙酸、富马酰乙酰乙酸增高,导致其旁路代谢产物琥珀酰乙酰乙酸、琥珀酰丙酮增高。琥珀酰乙酰乙酸、琥珀酰丙酮可与蛋白质的巯基结合,是造成肝、肾损害的主要原因。根据发病年龄,临床将酪氨酸血症I型分为急性型(发病年龄6个月)、亚急性型(发病年龄6个月~2岁)及慢性型(发病年龄2岁)[6]。急性型多在新生儿期起病,病情进展迅速,早期症状类似于新生儿肝炎,如呕吐、腹泻、嗜睡、生长迟缓、肝脾肿大、水肿、黄疸、贫血、血小板减少和出血症状等,常在3~9月龄时死于肝功能衰竭。晚发型通常在1岁以后发病,以生长发育迟缓、进行件肝硬化和肾小管功能受损如低磷性佝偻病、糖尿、蛋白尿以及氨基酸尿等,类似Fanconi综合征表现。此病肝肿瘤发生率较高,约30%患儿在3岁内并发肝肿瘤,主要是小细胞肝癌。约40%患儿在病程中会有急性末梢神经受累危象发生,表现为易激惹,疼痛性感觉异常,躯干与颈部过度伸展,同时伴有自主神经异常症状,如血压增高、心动过速和肠麻痹等。大部分未治疗患儿在l0岁以内死亡。故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本病预后好差的关键。本组11例均表现为肝损害,1例出现肝内结节,未发现肾脏及心脏损害。4例为急性型,4例为亚急性型,3例为慢性型。9例已经死亡,2例存活,提示此病预后不良。
酪氨酸血症I型由于临床表现不具有特异性,确诊需要依据特殊的实验室检测,包括血氨基酸、琥珀酰丙酮及甲胎蛋白检测,尿4-羟基苯丙酮酸、4-羟基苯乙酸及4-羟基苯乳酸及琥珀酰丙酮检测,富马酰乙酰乙酸水解酶基因或酶活性检测。由于其他疾病引起的肝脏损害如半乳糖血症、Citrin蛋白缺乏症等,也可导致血酪氨酸、甲胎蛋白增高[7],尿4-羟基苯丙酮酸、4-羟基苯乙酸及4-羟基苯乳酸水平增高,故不能仅凭血酪氨酸或尿4-羟基苯丙酮酸、4-羟基苯乙酸及4-羟基苯乳酸水平增高诊断酪氨酸血症-I型。已有多项研究证实血或尿琥珀酰丙酮增高是诊断酪氨酸血症-I型的重要依据,另外,Matern等[8]通过对21万余例新生儿筛查 6000余例酪氨酸增高的新生儿,检测血琥珀酰丙酮,无1例增高。确诊为酪氨酸血症-I型的56例血琥珀酰丙酮均增高,其中16例(28%)血酪氨酸水平正常[8]。Al-Dirbashi等[9]通过利用琥珀酰丙酮检测进行新生儿酪氨酸血症-I型筛查,发现一部分患儿新生儿早期酪氨酸水平正常,提示通过酪氨酸水平检测进行新生儿筛查,可导致假阳性或假阴性,利用琥珀酰丙酮检测可降低假阳性或假阴性。故已有多个国家将检测血琥珀酰丙酮作为新生儿筛查酪氨酸血症-I型的指标[8-11]。本组11例血琥珀酰丙酮均增高,7例尿气相色谱-质谱检测中只有4例琥珀酰丙酮增高,提示尿气相色谱-质谱气相色谱-质谱检测琥珀酰丙酮可能出现假阴性。Al-Dirbashi等[12]建立利用串联质谱检测尿琥珀酰丙酮的方法,对15例确诊酪为氨酸血症-I型患者尿进行检测,琥珀酰丙酮均显著增高,说明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尿琥珀酰丙酮可因为检测前处理方法原因导致假阴性。国内已有4篇关于酪氨酸血症-I型的报道[13-16],只有1篇报道是由尿琥珀酰丙酮增高确诊[15],其他3篇报道是依据血酪氨酸增高、尿4-羟基苯乙酸、4-羟基苯乳酸及4-羟基苯丙酮酸增高,结合临床及其他实验室结果进行诊断。根据酪氨酸的代谢途径,这些病例也可能是酪氨酸血症-II型或III型、Citrin蛋白缺乏症或继发于肝功能损伤等,因为这些疾病也可以导致上述异常,能否确诊为酪氨酸血症-I型值得探讨。故对于临床及其他检测结果提示酪氨酸血症-I型的患者,除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尿有机酸及琥珀酰丙酮外,需要同时检测血琥珀酰丙酮,以便提高酪氨酸血症-I型的确诊率,避免假阴性。
酪氨酸血症I型是一种可治性遗传代谢病,主要治疗方法是控制天然蛋白质摄入、给予不含苯丙氨酸、酪氨酸配方营养粉饮食治疗及尼替西农(nitisinone)药物治疗。饮食治疗的目的是减少酪氨酸的摄入及产生,从而降低旁路代谢产物的水平。天然蛋白质摄入量需控制在1~1.5g/Kg.d,不含苯丙氨酸、酪氨酸配方营养粉用量为1.5~2.0/Kg.d。尼替西农是一种4-羟苯丙酮酸二氧化酶抑制剂,可抑制酪氨酸转变为4-羟苯丙酮酸,从而使下游代谢产物马来酰乙酰乙酸、富马酰乙酰乙酸及其旁路代谢产物琥珀酰丙酮生成减少,起到治疗作用。此药于1992年开始应用于临床,至今多个国家的应用报道显示,对肝脏、肾脏及心脏功能损害均有显著的效果[17,18]。初始剂量为1mg/Kg.d,分2~3次口服。由于尼替西龙抑制了酪氨酸向4-羟苯丙酮酸的代谢,故血酪氨酸增高,若血酪氨酸水平超过500mmol/L,需要控制天然蛋白质摄入,给予不含苯丙氨酸、酪氨酸配方营养粉饮食治疗。否则会由于血酪氨酸水平过高导致角膜损伤。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