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慢性肾小球肾炎
1.原发性 可由急性肾炎迁延不愈,炎症进展,终于进入慢性肾炎阶段。部分患者无明显急性肾炎表现,症状隐匿,但炎症缓慢进展,若干年后成为慢性肾炎。
2.继发性 可继发于全身性疾病,如过敏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糖尿病等。
(二)发病机制多属免疫学发病机制,其中大部分属免疫复合物疾病,包括循环免疫复合物和原位复合物。补体活化引起组织损伤,既可通过经典途径,又可通过旁路途径参与肾脏炎症病变。此外,感染反复发作,机体有内在的免疫缺陷以及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的某些型别(如HLA-A10、A2、Bw35等)均被认为与慢性肾炎有关。慢性肾炎早期可见各种类型的病理变化,包括膜增生性肾炎、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膜性肾病等。慢性肾炎发展至晚期时,肾组织严重破坏而形成“终末固缩肾”,而失去功能。如上述,慢性肾炎包括了多种病因和病理改变的肾小球疾病,其起病后的不断和持续进展的原因可能是:①原发病持续性活动;②肾小球局部血流动力学变化,即无病变的健存肾单位处,肾小球局部有代偿性高灌注、高滤过改变,终而致成硬化;③持续蛋白尿致肾小球系膜吞噬清除功能长期负荷过重,并可致肾小管及间质病变;④同时并有的高血压对肾小球毛细血管的影响。上述诸多因素导致更多的肾小球硬化、肾功能减退,直至发展为尿毒症。
1.起病和进展方式 临床上慢性肾炎的起病和进展方式有: (1)以急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起病:病程迁延不愈,终而进入慢性肾炎。 (2)起病隐匿:可于体检、过筛检查中发现尿异常或高血压,经进一步检查诊为慢性肾炎。 (3)以非特异症状起病:如苍白、乏力、生长发育迟缓等,就医时已有程度不等的肾功能衰竭。儿童中较多以急性起病。其后病情的发展和原发肾小球病变的性质密切相关,其次与采取的治疗措施有关,如能否及时控制并发感染及高血压等。急性起病的患儿中有些进展较迅速,水肿、高血压、少尿和肾功能不断恶化,可于1~2年内死亡。另一些患儿虽水肿消退,但尿异常持续,又常于感染、劳累后反复出现急性发作,肾功能不断恶化,经数年或数十年进入慢性肾功不全。一旦出现明显的慢性肾功能衰竭,如不进行透析和移植,常于数月至1~2年内死亡。
(1)普通型: ①一般表现:以苍白、乏力、生长发育迟缓、食欲减退等。 ②特异性表现:包括程度不等的水肿,高血压、贫血、尿异常(蛋白尿、血尿、管型尿)、夜尿增多,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及尿浓缩功能受损。
(3)高血压型:以严重高血压为主症者称为高血压型。 3.按病理类型分类 按病理类型分类的各种慢性肾炎,其临床特点如下:
(1)膜增生性肾炎:多见于学龄儿童及青少年,女多于男。起病方式有: ①急性肾炎综合征,即起病急、血尿、水肿、高血压。 ②反复发作的肉眼血尿,此两种常以非特异上呼吸道感染为发作之先导。 ③以肾病综合征起病。 ④少数是尿常规过筛检查中发现尿异常[蛋白尿和(或)血尿]而当时全身症状尚不明显。本症临床上特点之一即补体(C3)低下,故又称低补体肾炎。贫血也相对较重,而血浆蛋白的降低和高脂血症的程度逊于微小病变。且病程迁延,虽有间断临床症状好转,最终大多出现慢性肾功能不全。病程早期即有高血压、肾功能减退者预后差。对常规皮质激素治疗常不敏感,有时还发生高血压脑病。移植后还可于移植肾上复发。但近年不少报道早期病例经较长期应用皮质激素(今主张尽量隔天顿服)再配合免疫抑制剂、抗血小板聚集剂等治疗,有相当病例可缓解或维持稳定。
(2)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多数以肾病综合征起病,部分为无症状蛋白尿。1/3~1/2病例起病时即有血压高、血尿和血肌酐增高;表现为肾病者多呈激素耐药或初为激素敏感,多次复发后转呈激素耐药。病程一般为进行性恶化,所谓恶性型患儿可于数月至3年内进入肾功能衰竭,此类病理上常属萎陷型改变者。肾移植后20%~30%病例于移植肾上复发。
(3)膜性肾病: 原发性者在小儿少见,多数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少数为无症状蛋白尿。蛋白尿为非选择性,常伴镜下血尿,早期一般不伴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预后在小儿较成年者相对好。Habib对69例小儿患者随访5年,10%进入慢性肾功能不全。
(4)硬化性肾小球肾炎:一部分有急性肾炎史,其后或迁延不愈,或经无症状阶段然后又发,也可隐匿起病,多伴有高血压和肾功能减退。可于上呼吸道感染后急剧加重。
(5)系膜增生性肾炎:临床上或为急性肾炎后迁延不愈,或为血尿和(或)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起病。虽病程迁延但真正进入肾功能不全者为少数,多表现为迁延性肾炎。 凡肾炎病史超过1年,伴有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和贫血者,即可做出临床诊断。肾活检可以确诊并可了解病变的严重程度和指导治疗。
1.一般治疗 去除感染病灶,避免感染和过劳,注意休息,低盐、低蛋白饮食,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饮食方面:对伴有水肿、高血压者适当限盐。肾功能不全时过量蛋白摄入,不仅增加肾排泄含氮代谢物的负担,加重氮质血症,而且会导致肾小球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加重和加速肾小球的硬化过程,故近年不少学者主张低蛋白饮食,或加用必需氨基酸或酮酸。小儿可依每天1.25~1.6g/418kJ(1.25~1.6g/100kcal)计算。并注意同时低磷和给予优质动物蛋白。
2.对症治疗 针对感染选择有效而肾毒性小的抗生素,合理选用抗高血压和利尿剂药物等。近年还认为不仅要治疗全身性高血压,而且要控制肾小球局部的高血压,即解决其高灌注、高滤过问题。对此除控制饮食蛋白外,还主张应用卡托普利(巯甲丙脯酸)或其他转换酶抑制药及钙通道阻滞药,此对延缓进展有益。
3.激素和免疫抑制药的应用 有报道长疗程的泼尼松口服可改善临床症状,延缓疾病进展。20世纪70年代后针对不同病理类型者陆续提出一些改进方案,其共同点是采用激素长期隔天顿服法,并常配合免疫抑制药(如环磷酰胺或环孢素等)。例如膜增生性肾炎,对常规、足量、分次投药的激素治疗多耐药,且易并发高血压、高血压脑病。目前或长疗程隔天顿服,或甲泼尼龙(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后继以隔天口服泼尼松1mg/kg。此外本症中还强调应用抗血小板聚集剂,如双嘧达莫(潘生丁)、小剂量阿司匹林,有可能延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过程(有人报道2~5年后发生肾衰者,治疗组14%,对照组47%)。局灶性节段性硬化患儿,常规激素效应者仅23.1%。近年有作者报道皮质激素(初还可用甲泼尼龙静脉冲击)及环磷酰胺治疗,取得一定疗效。例如Mendoza对激素耐药者:甲泼尼龙(甲基泼尼松龙)静脉冲击,第1~2周,每周3次;第3~10周,每周1次;第11~18周,每2周1次,第19~50周,每4周1次,第51~82周,每8周1次。口服泼尼松的方法是第1~2周不用,第3~8周隔天顿服2mg/kg,其后渐减量。如经2周6次冲击尿蛋白无明显改善,或虽部分效应,而后尿蛋白再次增高,则加用环磷酰胺。该作者报道停药后66%能维持缓解,19%未缓解。本症中还有报道激素耐药者,环孢素伴用少量激素(30mg/m2隔天)取得一定疗效。
4.抗凝疗法 包括用肝素抗凝剂、纤溶药物(如,尿激酶、蝮蛇抗栓酶等)和双嘧达莫(潘生丁)等,目前尚存在争议。
5.中药治疗 辨证施治,包括健脾利湿、活血化瘀、温阳利水等。此外,中成药制剂如雷公藤多甙、川芎嗪、保肾康等。
(二)预后儿童患者预后较成人好。病程长短和蛋白尿轻重与预后转归有关。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