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面肌萎缩

发布日期:2014-11-04 08:18:15 浏览次数:1595

面肌萎缩

面部肌肉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实质组织、器官和细胞的重量减轻,体积缩小,功能低下,萎缩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减少,分解增多,以适应其营养水平低下的生存环境。面神经对面部肌肉的代谢有调节作用。当神经干受到损伤后,相应的组织由于失去神经的调节作用可发生面部肌肉萎缩。

面肌萎缩亦称面肌抽搐或偏侧面肌痉挛症,是一种常见病与多发病,有些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病人多数在中年以后发病,女性较多

。病程初期多为一侧眼轮匝肌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逐渐缓慢扩展至一侧面部的其他面肌,口角肌肉的抽搐最易为人注意,严重者甚至可累及同侧的颈阔肌,但额肌

较少累及。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面瘫后遗症面肌抽搐以往有明显的面瘫史,由于面瘫恢复不全发生轴索再生错乱所致,患侧多遗留不同程度的面肌无力麻痹现象。

特发性睑痉挛为双侧眼睑肌痉挛,常伴有精神障碍,肌电图显示面肌不同步放电,频率正常,可能系锥体系统功能紊乱所致。

面肌颤搐为面肌个别肌束细微的颤动,常侵入周围眼睑肌肉,多限于一侧,可自行缓解,可能是侵犯脑干、颅神经的良性病变所致。

习惯性痉挛为小型痉挛,面肌无目的刻板性或反复跳动,多见于一侧,多在童年期发病。

一、面部肌肉萎缩是指横纹肌营养障碍,肌肉纤维变细甚至消失等导致的肌肉体积缩小。病因主要有:神经源性肌萎缩、肌源性肌萎缩、废用性肌萎缩和其他原因性肌萎缩。

偏侧面肌萎缩症是一种单侧面部组织的萎缩性疾病。发病原因不明,但可能与全身感染、结缔组织疾病,遗传变性疾病,三叉神经炎有关。多于10~20岁起病,女性多于男性,隐袭起病,呈进行性缓慢发展。萎缩起于眶上部、颧部多见,逐渐发展到面部其它部位。萎缩涉及皮肤、皮下组织、甚至波及头盖部、颈肩部或对侧面部。

二、面部肌肉萎缩发育正常的实质组织、器官和细胞的重量减轻,体积缩小,功能低下,萎缩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减少,分解增多,以适应其营养水平低下的生存环境,当神经干受到损伤后,相应的组织由于失去神经的调节作用可发生面部肌肉萎缩。快速增长脸部肌肉,可以缓解面部肌肉萎缩的症状,因脂肪较易在臀部、腹部堆积,而脸部肌肉、脂肪增长较慢。需要一些特定的方法,不仅能促进脸部血液循环,而且还能丰满脸部肌肉,改善皮肤,使脸部红润。

1、服用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这些抗镇定抗癫痫药物只控制,而且长期服用副作用也很大,依赖性也比较强。

2、A型肉毒毒素也只控制,一般打一针最长能控制一年,或半年到三个月,长间注射会产生抗药性,而且因A型肉毒毒素只麻痹面部的神经造成人为的面瘫,所以当时打完面肌痉挛会控制。但长时间注射的病人或多或少都会有面瘫的症状。

3、过去常用普鲁卡因、无水酒精或5%酚甘油等做茎乳孔处注射,以造成一时性神经纤维坏死变性,减少异常兴奋的传导,一次注射量为0.3~0.5ml,以达以出现轻度面瘫为度。剂量过大将产生永久性面瘫,剂量过少3~5个月后仍要复发。现已很少采用。

4、用射频套管针依上法刺入茎乳孔内,利用电偶原理,通过射电使神经纤维间产生热能,温度在65~70℃,在面神经功能监测仪监护下,控制温度使神经热凝变性,以减少传导异常冲动的神经纤维。术后同样要发生面瘫,在1~2年内的面瘫逐渐恢复过程中又会旧病复发,否则电热过度,痉挛虽可长期不发作,但但取而代之的是永久性面瘫。

5、中医治疗:如各种刺灸之法治疗本病,有效率一般在80%左右。如丛刺法,刺激面神经干法,浅刺皮部法及行气法等等。80年代以来,面肌痉挛的治疗始得到针灸界较广泛的重视。

6、外科手术治疗此病要比上述两种方法相对理想些,采纳的患者也会多些。但复发率也很高。利用蜂疗有一定疗效,但治疗过程较长。一般中枢镇静药、抑制剂和激素等均无显著疗效。

“面神经三联康复疗法”是专家组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和行医经验总结而得,采用中医和西医相结合,无创伤、不手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面神经三联康复疗法”在治疗中具有以下五大优点:

1、修复病变:在治疗中具有祛风活络、活血通络、益气养血、祛风定惊、扶正止痉等很多功效。

2、精准给药:面部肌肉群手法康复系统的治疗可消除粘连,改善循环。

3、领先技术:“面神经三联康复疗法”经过三万五千例临床观察,疗效确切,治愈率较高。一般患者服药配合“面肌康复”疗法10-20天即可见效。

4、穿透力强:“面神经三联康复疗”有效成份的颗粒只有几个原子的大小,可以轻易穿透免疫系统坚韧的外层包膜,使药物能作用于病灶部位。

5、吸收迅速:富含神经细胞激活素;有效成份的溶解极为充分,可以使药效发挥最大威力。[1]

一、严格预防感冒、胃肠炎:肌萎缩患者由于自身免疫机能低下,或者存在着某种免疫缺陷,肌萎缩患者一旦感冒 ,病情加重,病程延长,肌萎无力、肌跳加重,特别是球麻痹患者易并发肺部感染,如不及时防治,预后不良,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二、胃肠炎可导致肠道菌种功能紊乱,尤其病毒性胃肠炎对脊髓前角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从而使肌萎缩患者肌跳加重、肌力下降、病情反复或加重。肌萎缩患者维持消化功能正常,是康复的基础。

三、劳逸结合:忌强行性功能锻炼,因为强行性功能锻炼会因骨骼肌疲劳,而不利于骨骼肌功能的恢复、肌细胞的再生和修复。

四、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较强烈的长期或反复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变化,可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使肌跳加重,使肌萎缩发展。

五、合理调配饮食结构:肌萎缩患者需要高蛋白、高能量饮食补充,提供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重建所必需的物质,戒除烟、酒。中晚期患者,以高蛋白、高营养、富含能量的半流食和流食为主,并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以维护患者营养及水电解质平衡。

与此同时,面肌萎缩的保健方法还有,最重要的是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因为较强烈的长期或反复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变化,可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 过程的平衡失调,使 肌跳加重,使肌萎缩发展。

另外,面肌萎缩患者要注意起居护理:注意各种感染,生活保持有规律,起居有常,首先要按排好一日生 活秩序,按时睡眠,按时起床,不要熬夜,要劳逸给合。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