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皮下脂肪坏死的护理
新生儿皮下脂肪坏死(subcutaneous fat necrosis of newborn)是脂膜炎的一种分型症状,为良性病变,是发生于新生儿或婴儿早期的疾病,其特点为皮下脂肪组织出现无痛性结节及斑块,能自行消退,预后良好。
皮肤损害初期为鲜红或紫红色皮下深在局限的结节,单发或多发,圆形或椭圆形,小者可如黄豆大,大者可如鸡蛋大,散在分布。以后可融合成斑块,界限清楚,有时边缘稍高起,压之无凹陷,多无自觉症状,亦无全身症状。约于满月前后,结节及斑块开始软化吸收,数月后完全消退,过程中一般不破溃。常见于足月分娩的健康婴儿,在1~6周内发病。多见于臀部、大腿部及面颊、躯干等处,有时上肢、外阴亦可被累及。
根据临床表现,患者是新生儿皮肤损害初期为鲜红或紫红色皮下深在局限的结节,单发或多发,圆形或椭圆形,小者可如黄豆大,大者可如鸡蛋大,散在分布。结合组织病理可以确诊。
新生儿皮下脂肪坏死的护理
用棉球蘸水擦净肛门周围皮肤,几天就会痊愈,不需用药治疗。I头皮脂溢性皮炎I在部分新生儿头皮上,常常堆积着一层厚薄不等的灰黄色或棕色的鳞屑与痂皮,有时漫延到眉、鼻翼和耳后等部位,不易除去。有些父母心急,就用手去刮或用肥皂水洗净,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处理方法:在头皮的污痴和鳞屑上涂2%的硼酸溶液,每天数次,几天后,大部分污痴和鳞屑就可除去。然后,再酌情搽些含有激素类的软膏,如氩化可的松霜等就可以了。
有的新生儿在出生后2-2O天内,背、臂、肩、大腿、臀和面颊等部位的皮下组织出现大小不等的肿块,小的如豌豆,大的似鸡蛋,表面光滑。呈暗蓝红色,没有疼痛感,这就是皮下脂肪坏死。在分娩过程中,遇到难产外伤或者产时缺氧急救。用冷水刺激呼吸,损伤了新生儿的脂肪细胞,加上新生儿皮下脂肪含油脂低,促进了皮下脂肪的坏死。
处理方法:主要是尽量避免外伤,出生后注意保暖。绝大多数惠这种皮肤病的新生儿,在第1个月后,就会消退自愈,父母不必为此惊慌,也不必到处乱投医。在身体的一些自然褶缝处。如腋窝、腹股沟、颈下、臀缝、朋窝、肘窝等处,以及肥胖儿的会阴部位,由38于皮肤相互磨擦、充血,加上积汗潮湿,表皮擦烂造成褶烂。
处理方法主要是讲究卫生,勤换尿布,局部常扑些没有刺激性的粉剂。如果发生糜烂感染,可用2%硼酸溶液、0.5%金霉素溶液或马齿苑煎剂湿敷,一般3-5天就可痊愈。
尿布皮炎是皮肤被热的尿布、粪便和被细菌分解的各种化学成分刺激引起的一种皮炎主要表现是婴儿肛门周围、会阴部、臀部的皮肤出现大片红斑、斑丘疹、针尖大小的水疱、脓疱、渗液、糜烂、粗糙、上覆糠秕状细小鳞屑。尿布粗糙、洗涤不洁,化纤等面料,可引起皮炎或促使皮炎加重。
处理方法:勤换洗尿布,使用干净尿布,用柔软的纯棉布是重要的预防措施。如果皮肤发红、刺痛,可外涂紫草油;如果渗液较多,在其干燥后,再涂用复方新霉素软膏等药。多数在出生后半月到3个月内开始发生。皮损部位以眉间、面颊最常见,部分波及到肩部、两臂、下肢等处。一般表现是在发红干燥的皮肤上出现密集丘疹,渐变为丘疱疹,搔破有渗液,然后结一层橘红黄痂。
由于剧痒,新生儿经常哭闹,烦躁不安,影响饮食和睡眠。牛奶、鸡蛋、面粉、鱼类等是该病最重要和最常见的致敏物,应预以重视。
处理方法:可用致敏性小的豆浆代替牛奶,内衣尽可能做宽松些,禁穿羊毛等织品,必要时酌情用些钙剂和抗组织胺类药,或外用10%的黄连油涂擦,都有一定的效果。
另外,较重的新生儿剥脱性皮炎、新生儿硬皮病等常见的新生儿皮肤病应到医院诊治。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