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皮下脂肪坏死
【疾病概述】
本病1933年由Cruse首先报道,是由皮下脂肪细胞变性坏死所致。由于本病可自行消退,故属新生儿良性皮下脂肪疾患。但严重者可并发高钙血症、高三酰甘油血症、血小板减少症和高血糖症。
【新生儿皮下脂肪坏死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不明,据报道大部分患儿是因异常分娩引起,故推测可能与分娩时外伤(使用产钳)、受冷、窒息等因素有关。母亲的可卡因应用和低温下心脏手术也有关系。
【新生儿皮下脂肪坏死诊断要点】
诊断标准
出生数周内的婴儿,在脂肪丰富部位出现对称性皮下结节,全身情况良好者可考虑本病。病理表现为小叶性脂膜炎。应与新生儿硬化症、新生儿水肿相鉴别。
临床表现
一般于出生后2~3周,在臀部、股部、背部等脂肪丰富部位,对称性地出现局限性皮下结节,大小不等,可大至鸡蛋样或更大。境界清楚,表面光滑,淡红色或紫红色,质地中等,有活动性。结节经数周或数月后可逐渐变软吸收,不遗留痕迹。患儿通常无全身症状,极个别严重患儿因合并感染,导致败血症而危及生命。有些患儿发生高钙血症,这与1,25-羟基维生素D水平的提高和内脏钙离子吸收的增加有关。
【新生儿皮下脂肪坏死治疗概述】
本病预后良好,一般经过4~6周,皮下结节可自行软化,3~4个月后可自然消散,故无需特殊处理。切忌切开,以免增加患儿痛苦和增加感染机会。为了加快肿块的吸收,可根据情况给予温水浴治疗。发生高钙血症的患儿口服氯磷酸盐(氯屈磷酸2钠)有效。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