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饿猫取食与习得性无助感

发布日期:2014-10-14 08:52:31 浏览次数:1595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曾做过一个“饿猫取食”的实验。

将一只饿猫关在一只笼子里,而把鱼挂在笼外,饿猫对鱼可望而不可及,因而想方设法打开笼门不断尝试,不断失败。在许多次错误尝试后,它偶尔踩到了打开笼门的开关,取到了食物,饱食了一顿。在重复实验中,它的错误尝试次数逐渐减少。据统计,第一次要经过160秒的错误尝试,24次后,只需10秒钟就能打开笼门了。

这个实验证明:猫要得到鱼就得设法开门(学习动机),就要学会如何开门(学习方法)。猫在学习开门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次错误的尝试动作,以后随着不断的反复,错误的动作逐渐减少,成功的动作逐渐增多,最后完成获得成功。心理学家把这个学习过程称为“试误法”——通过尝试错误而获得成功的方法。

人的学习当然不同与动物的学习,前者是有意识的,后者是无意识的。但是,在人的学习中,“试误法”也是应该广泛存在和使用的,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形成技能,往往需要一个试误过程,只有经历了失败,才能从中找到成功的途径,常言道:失败乃成功之母嘛。

我读了饿猫取食的故事,非常敬佩猫的执着,如果它半途而废,那它的后果大家将可以想象。由此我想到了另一个故事:

心理学家塞利格蔓和梅尔于1967年用狗做了一项经典实验。他们把狗关在一个笼子里,只要铃声一响,就给狗以难受的电击。多次这样实验以后,心理学家改变了实验条件,他们在电击狗之前,先将笼门打开。结果发现,铃声响后,狗不但不从 笼门逃出,反而不待电击出现,就倒在地上痛苦地呻吟颤抖。本来完全能够逃避电击的狗,却在笼中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种在受到多次挫折之后产生的对付情景的无能为力感,心理学家把它叫做“习得性无助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习得性无助感”不但会发生在动物身上,在人身上也同样会发生。而且,人在一个情景中形成的“习得性无助感”还会迁移到其他情景中。

我们当教师的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常常会给学生设置各式各样的“坎”,而这“坎”的高度十分考究。“坎”过高了,学生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坎”儿过低,将无法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定将索然无味;只有适当的“坎”儿,才能让学生既体验到在探索中从失败走向成功的乐趣,又能摘取成功的果子。

那么,怎么样的“坎”才是最合适的“坎”?就是要让学生跳一条、甚至跳及跳才能摘到果子。如何设立适当的“坎”,让学生经历由失败到成功的过程呢?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吃透学生情况。设立适当的“坎”在教学中固然很重要,但引导学生跳过这个“坎”确是教师实施教学方案的关键之处。在听课中,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镜头,不少教师在学生不能顺着老师的教学思路进行学习或一个问题,教师几经点拨,学生还是不知其所以然。当教师的就不耐烦或心情急噪起来,或急着把结果告诉学生,或对学生批评指责,教学过程缺乏耐心。我们当教师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探索的时间,惟有这样,学生才能体验学习的快乐。有人说:“对于孩子来说,过程和体验是一种生活积累,是一种人生积淀,是一种最昂贵的教育矿藏。”让我们引领着孩子们,耐心地等待着孩子们发现、成长!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