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学习障碍
关于什么是学习障碍,邓永兴先生介绍说,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定义,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是:“从发育的早期阶段起,儿童获得学习技能的正常方式受损。这种损害不是单纯缺乏学习机会的结果,不是智力发展迟缓的结果,也不是后天的脑外伤或疾病的结果。这种障碍来源于认识处理过程的异常,由一组障碍所构成,表现在阅读、拼写、计算和运动功能方面有特殊和明显的损害。”
邓永兴老师对此解释说:学习障碍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学习障碍是具有很大内部差异的特殊症候群,它通常表现为个体在获得与运用听、说、读、写、推理、数学运算能力以及社会适应上的显著困难。轻者考试成绩常在60-70分,或常不及格;重者考试成绩都在60分以下。
学习障碍在学业上常常表现为听、说、读、写和数学计算能力的不完善。同时有的孩子在生活中还会出现经常穿反鞋子、“甲”与“由”不分、行动笨拙、手眼不协调等。造成孩子学习障碍的原因既有生理(脑损伤、难产、生理上的晚熟、早产及极低出生体重、遗传因素)、心理(认知能力缺陷、非智力因素的影响)的因素,也有来自学校、家庭(家庭压力、创伤性经历)、不良的生活环境等等。
邓永兴表示,糟糕的家庭环境容易引发多动症状。因此,父母有责任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尽量在孩子学习时保持安静,以免孩子的注意力被其他事情所吸引。父母要关心和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爱。父母的爱不仅有助于减轻孩子由于学业带来的精神压力,对建立孩子的自尊心也有帮助。即便孩子做的不好,积极引导的同时,也要适时地给予鼓励和肯定。
当孩子在学习上碰到困难时,父母应主动、耐心和细致地帮助他。大声呵斥、不耐烦等情绪,会让孩子厌烦学习,并对父母产生抵触情绪。
面对动辄发脾气、任性的孩子,首先要找到原因。某些孩子是用发脾气的方式与父母沟通,如果父母不明白,不予理睬和重视,“发脾气”就会成为他的习惯。因此,当孩子出现问题,父母要蹲下来,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思维看待问题、考虑问题,唯有这样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
另外,在对孩子进行教育时,父母及家人的意见要统一,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执。
父母还要理智对待孩子的学习,过重的学业负担,容易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养成许多不良习惯。
最后,当孩子出现学习困难现象,经过专业人士确诊为学习障碍后,可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比如对于一些伴有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来说,“感觉统合训练”也是较好的方法和手段之一。
先天不足表现在母亲怀孕时,工作上的忙碌、焦虑,行动上的姿势不佳、运动不够,都会影响胎位变动的正确性,进而影响及平衡能力的学习。另外,烟酒等刺激物,会引起脐带毛细血管的萎缩,影响营养的输入,造成胎儿大脑发展的不足,引起出生后触觉学习不良的现象。
后天失调表现在:缺乏传统的母亲哺育;极度缺乏伙伴团体;教育方式不协调;都市化的生活环境限制了孩子们的玩耍空间,使得他们在发展期间,应有的运动完全不足;物质环境未能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如过早给孩子使用某些不规范设计的婴儿床、婴儿车和学步车,使儿童本来应该在自然活动中得到的自然刺激被家长人为地破坏了。
邓永兴建议:感觉统合训练一定要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同时父母也可以在训练中学习到一些方法,并把这些方法延伸到孩子的实际生活中,比如,父母陪孩子在社区里散步时,可有意识地让孩子走路牙,进行平衡训练;让孩子到楼下丢垃圾,通过走楼梯,锻炼他的腿部肌肉和肢体协调性 。
如果是做家居感觉统合训练,家长除了要掌握一定的训练方法外,一定要根据孩子的身体状况等合理安排时间。训练中应注意观察孩子的呼吸、气色、心跳、脉搏等状况,及时调整作息时间。
“感觉统合效果差异随年龄、症状不同也会有所差异,父母切忌心急,也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感觉统合训练上,需要医学、心理、教育多方面结合。”邓永兴如是说。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