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第15章 运动性疲劳

发布日期:2014-10-10 00:09:03 浏览次数:1595

第十五章 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过程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发生部位、可能 机制与判断方法。

2、掌握恢复过程的概念、阶段性特点与促进 机体恢复放入方法。

第一节

运动性疲劳

一 、运动性疲劳概述 广义的疲劳:包括体力疲劳、脑力疲劳、 心理(精神)疲劳、混合型疲劳、生理 性疲劳等

运动性疲劳:机体生理过程不能继续机能在特 定水平进行和∕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 运动性力竭:如果运动性疲劳发展到一定程度 机体出现衰损时,则称为运动性力竭。

运动性疲劳的分类 1.按局部和整体划分:局部疲劳和整体疲劳 2.按身体器官划分:骨骼肌疲劳、心血管疲劳、呼吸 系统疲劳 3.按运动方式划分:快速疲劳和慢速疲劳 二、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及其特点 (一)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 1.中枢疲劳:可能发生在大脑皮质直至脊髓运动神 经元 2.外周疲劳: (1)神经—肌肉接点 (2)肌细胞膜 (3)肌质网 (4)线粒体

(二)运动性疲劳的特点

研究表明,不同时间的全力运动和不同代谢类 型的运动项目,疲劳的特点也不相同(表15-1)

(二)运动性疲劳的特点

运动性疲劳是一个极复杂的问题,疲劳是由于肌细胞 内代谢变化导致ATP转换速率下降所致。长时间中等强度 运动疲劳往往与能源贮备动用过程受抑制有关。 非周期性练习和混合性练习,其技术动作的不断变化 是加深疲劳的重要因素。实验证明,习惯性的、自动化程 度高的、节奏性强的动作不易疲劳,而要精求力度高度集 中以及运动中动作多变的练习,则较易产生疲劳。 在静止用力练习时,中枢神经系统相应中枢持续兴奋, 肌肉中血液供应减少以及憋气引起的心血管系统功能下降 是产生疲劳的主要原因

三、产生运动性疲劳的可能机制

1、能量耗竭学说 是体内能源物质大量消耗所致 2、 代谢产物堆积学说 是某些代谢产物在肌组织中大量堆积所致 3、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认为血液PH 值下降,机体严重脱水导致血浆渗 透压及电解质浓度的改变等因素引起运动性疲劳。 4、保护性抑制学说 认为运动性疲劳是大脑皮质保护性作用的结果

5、突变理论 是由于能量消耗和兴奋性衰减过程中的一 个急骤的能力下降阶段,以避免能量贮备进一 步下降,把疲劳看成是多因素的综合表现。 6、离子代谢紊乱 大负荷运动使某些离子代谢发生紊乱导致 运动性疲劳。 7、自由基学说 自由基化学性活泼,可与机体内糖类、蛋白 质、核酸及脂类等物质发生反应,造成细胞功 能和结构的损伤与破坏 8、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理论 9、中医理论

四、运动性疲劳的诊断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