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卡波西肉瘤症状
肿瘤大多为暗红或紫红色斑片、丘疹、斑块或结节,亦可呈灰黄色。斑片不规则形,边界大致清楚。斑块表面高低不平、厚薄不一,类似多个结节相互融合。表面皮肤溃疡,伴黄色渗出液。
镜下分3种类型:混合细胞性、单细胞性和间变性,又可按肿瘤中血管成分的数量以及梭形细胞形态分为血管瘤型和肉瘤型两种组织学类型。早期真皮内可见血管分布增加,伴间质水肿,炎细胞浸润,并有较多血管外红细胞及含铁血黄素沉积。当病变进展时,炎细胞减少,出现梭形细胞区,与血管瘤样区相混杂。梭形细胞束似纤维肉瘤样,但其中有含红细胞的裂隙,细胞内、外可见大小不等的PAS阳性透明小体。再进展则小血管逐渐闭塞,梭形细胞胞核变大,深染,核分裂象增多,最终形成高度恶性肉瘤样。
电镜下见肿瘤由分化不同的肿瘤细胞和肿瘤性血管构成。肿瘤性内皮细胞有特征性的Weible-Palade小体,肿瘤性周细胞多有基膜包绕,含有微丝,甚至可见到密体和密斑。
瘤血管内皮细胞,FⅧ阳性,部分梭形细胞也呈阳性。另外,CD34和CD31均呈阳性。
可表现为外阴缓慢生长的块物伴外阴的瘙痒和烧灼感,或有外阴疼痛和阴道排液。体检时可见红、褐或蓝色斑片或丘疹,亦可融合成斑块或结节,呈息肉状或乳头状。大多有表面皮肤破溃并伴发下肢淋巴水肿。Hall等(1979)报道见大阴唇大片略微隆起的鳞片状病损,伴腹股沟、臀部及大腿皮肤的卫星结节。
1.经典型(欧洲型)? 病人多发生于50~70岁,早期损害最常见于下肢远端及手与前臂处,逐渐向躯干发展。呈淡红、淡蓝黑、青红或紫色斑或斑块,以后增大融合形成大的斑块或结节,结节硬如橡皮,局部肿胀,以后可发明显的淋巴水肿。后期斑块与结节可出现于面部、耳、躯干及口腔,特别是在软腭较多见,病情缓慢进行时可出现新结节,常自发出血或外伤后出血,并逐渐增大,可发生溃疡,甚至发生坏疽,需要截肢。然而特别是早期,也可出现缓解期,几乎所有结节均自然消退,遗留萎缩及瘢痕。伴有瘙痒、烧灼或疼痛。
内脏病变占10%,胃肠道最常见,此外,心、肺、肝、肾上腺及腹部淋巴结也可受累。骨骼变化富有特征,为骨质疏松、囊肿形成甚至侵蚀皮质,有诊断价值,而且表明病变已广泛。在儿童可发生眼睑及结合膜损害。淋巴细胞系统受侵犯,常见为单核细胞增多,其次为嗜酸性细胞增多。本病死亡率10%~20%。
2.非洲型? 非洲热带地区发病率高,分为4个亚型,结节亚型可自行缓解;鲜红色亚型易破溃出血而继发感染;浸润亚型呈深部浸润,纤维化,非凹陷性水肿,多有骨质破坏;淋巴结病亚型多见于小孩及年轻人,预后极差,化疗能缓解,皮损可有可无。
3.艾滋病病人的Kaposi肉瘤? 多见于25~50岁,进展快,死亡率高,初为红色斑,周围绕以苍白晕,1周后成紫色或棕色斑,苍白晕消失,以后形成结节或肿块,肿瘤为数毫米至1cm大。颈、躯干、上肢多见,下肢较少。由于病人细胞免疫功能严重缺陷,损害多发,遍及全身,对称分布。
4.与移植有关的Kaposi肉瘤? 发生于器官移植后应用免疫抑制剂时,皮损遍及全身皮肤、黏膜、淋巴结及内脏受累,病情进展快,停用免疫抑制剂后皮损可自愈。
来源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