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肢端缺血是怎么回事

发布日期:2014-10-27 17:12:53 浏览次数:1595

一、疾病原因

1、由于糖尿病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血液粘稠度增加,过多的血糖会导致血管变硬、变脆、增厚,血管变形的能力下降,血液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血液粘稠度增加还导致血管炎症,以上诸多原因,会导致血管形成血栓,造成血管产生闭塞现象,导致血液供给严重缺失,器官营养不良、代谢不畅,如果身体组织器官长处于这种状态,很容易导致器官坏死,由于足离心脏最远,血管闭塞现象最严重,很容易引发水肿、发黑、腐烂、坏死,形成足部坏死。

2、另一方面:血管损伤和闭塞,还会导致损伤组织神经损伤,引起肢体血管的植物神经病变使血管运动减弱,局部组织抵抗力降低,微小创伤即可引起感染,而又因局部感觉障碍,微小的病变不能及时治疗,导致伤口迅速扩展。同时由于肢体感觉障碍,还易导致烫伤。神经病变可引起足部小肌肉萎缩,由于长期无对抗性牵拉,形成爪状足趾〔特别是第三、四及五趾〕。这种畸形使跖骨头成为足底负重的支撑点,由于摩擦,有胼胝形成,极易发生感染及穿透性溃疡,重者扩散至附近的骨骼引起骨炎。由于深感觉消失和关节运动反射障碍,使病人在不自觉的情况下,有些关节负荷过度,失去了对多次重复创伤的保护性作用,使关节及关节面变得很不规则,易出现骨折关节脱位和半脱位,特别是跖趾关节。

二、病理机制

本病病理主要是动脉及小动脉粥样硬化,微循环发生障碍,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产物的排除,导致肢端缺血、缺氧、营养障碍,局部失去活力。加之神经病变抵抗力下降,痛、温觉障碍或消失,因此发生严重的损伤,溃疡,坏疽及感染,甚者需要截肢。简言之,本病主要由于动脉和微血管病变造成肢端缺血、缺氧、组织失去活力,加之神经病变局部失去知觉,易于损伤,合并感染所致。

1、动脉血管阻塞:糖尿病人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使动脉血管出现管腔阻塞,导致肢端缺血缺氧,发生糖尿病肢端坏疽。原因有:

(1)高胰岛素血症,尤其是二型体质肥胖的糖尿病人,常有高胰岛素血症倾向。引起脂肪代谢紊乱,诱导和激活脂肪合成酶,使脂肪合成增多,极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明显,造成高脂蛋白血症,促进脂质沉积和平滑肌细胞增殖,进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

(2)血小板功能异常,txa2合成增多,动脉内膜受损处的pgl2合成酶则缺乏,pgl2合成减少,血小板凝集增强,血管趋向痉挛,促成动脉病变的发生和局部血管的阻塞。

(3)内皮细胞损伤,因遗传缺陷,容易损伤和坏死。高血糖症导致损伤和坏死,动脉内皮细胞受损时,凝血因子的生成和破坏常失去平衡,造成动脉血管硬化和阻塞。

2、微血管基底膜增厚

糖尿病性肢端坏疽与微血管病变,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有密切关系。微血管病变在人体负重部位尤为显著。由于微血管基底膜增厚,引起体液和蛋白渗出,造成足肿,阻止白细胞进入细胞间,降低局部组织的抗感染能力,白活力增高,纤维蛋白活力降低,形成微血栓加重局部组织的缺血坏死,以致于溃烂坏疽,创面久治不愈。

糖尿病人在微血管基底膜增厚的同时,还伴有基底膜增厚化学结构的改变,糖明显增多,蛋白质和脂肪相对减少,除与糖尿病人的年龄、病程和胰岛素缺乏等因素有关外,局部组织缺氧是导致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直接原因,导致局部组织的缺氧的因素如下:

(1)血液流变学异常,血浆中急性应激蛋白原、珠球蛋白、a、酸性糖蛋白等明显增高,促进全血粘度增加和红细胞聚集,微血管灌注失常。

(2)凝血机制失常,糖尿病患者第Ⅷ、第Ⅹ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均高,纤维蛋白活力减低,影响局部组织供氧。血小板凝集功能增强,微循环受阻,加重局部组织的缺氧。

(3)糖化血红蛋白增多,正常时糖化血红蛋白或快速血红蛋白占血红蛋白的7%,糖尿病时,糖化血红蛋白合成增多,约2-3倍于正常。很难分解,造成氧分离减少,组织缺氧。

(4)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活性增高,患者血清紧张素转换酶明显增高,微血管病变,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数值更高,提示糖尿病人处于血管痉挛状态导致组织缺氧。

3、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糖尿病并发血管病变时,伴发周围神经病变和神经植物病变,周围神经导致感觉和运动神经障碍,肌肉萎缩、骨骼变形,痛、温觉减弱或消失,被外伤或自伤组织破坏感染。植物神经病变导致出汗减少皮肤干燥,血管舒缩功能障碍,组织缺血脆裂而感染坏死。神经病变的存在使机体局部组织经常暴露于危险之中,遇到外伤可导致肢端坏疽,糖尿病性神经病变与糖尿病性血管病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加重局部组织的坏疽感染。

4、感染因素:未控制好的糖尿病病人机体防御机制减弱,对入侵微生物的反应各阶段都被抑制,包括中和化学毒素作用,白细胞的吞噬细胞的杀菌作用,血清条理因素和细胞免疫作用等,容易感染,一旦感染,病情加重。由于神经病变,肢端感觉障碍,遭到损伤感染。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使局部组织缺氧,有利于厌氧菌的生长,改变白细胞的依赖氧的杀菌作用,一旦感染,血小板黏附能力增强,纤维蛋白活力增高,溶纤维蛋白活力降低,形成微血栓和加重局部组织的缺血坏死。

糖尿病肢端坏疽属中医消渴病、脉痹脱疽等范畴。中医治疗本病历史悠久,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机主要是消渴日久,气阴两虚,经脉瘀阻,血行不畅,肢端失养,加之湿热下注,热毒血瘀,而成脉痹、脱疽。现代元素医学研究发现,糖尿病人体内存在有锌元素的异常缺乏,缺锌后伤口愈合能力缓慢,容易引起感染和组织液化,是糖尿病实行溃烂的主要原因。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明,补锌疗法可明显加快创口的愈合。因而我们治疗上采用补气养阴,清热利湿,解毒活血等方法,辨证治疗,系列中药方剂《糖愈方》配合元素制剂消渴特降糖加补锌疗法收到显著的疗效,一般30天内明显见效,90日内基本治愈。不但创口可愈合,体质体况均有明显好转,显示了极大优势,尤其是得下肢湿性溃疡疗效独特,平均在30日内均可愈合,受到当今医学界极大关注。

1、积极预防和控制感染,任何溃疡和坏疽都有潜在的感染问题,感染创面不易愈合,故首先要预防和控制感染。

(1)局部创面处理:主要是保证溃疡创面充分引流和创面清洁。

(2)合理应用抗生素:对伤口感染较重,全身抵抗力较差者,可遵医嘱给予广谱抗生素以控制感染。

(3)注意外部环境::保证病室环境、床单及病人皮肤的清洁。溃疡创面周围的皮肤可用温水、中性肥皂轻柔地清洗,而后用棉球拭干。应避免挤压伤口和损伤患周皮肤。

2、促进肉芽组织生长,加速创口愈合

溃疡创面只要有足够的血液供应,无感染和坏死,敷料无刺激性且湿润、透气,肉芽组织就会迅速生长,加速创口的愈合。

(1)重视局部治疗和护理: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闭塞性动脉硬化症等慢性肢体动脉闭塞性疾病,坏死期创面局部处理非常重要,这对于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和保存肢体均有重要的关系,故护理人员应协助医生及时清除溃疡创面的坏死组织。我们经常采用蚕食法:即换药时将坏死组织分期分批进行清除。具体方法是:远端坏死组织先清除,近端的后清除;疏松的坏死组织先清除,牢固的后清除;软组织先清除,死骨后清除;炎症完全消退或控制,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分界明显形成后再做彻底清除,但应注意局部的血液供应状况。

(2)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防止患部受压,卧时注意勤翻身,以减少局部受压时间,必要时使用支被架。因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的溃疡,指导患者做患肢运动练习,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的有效方法。作法是:患者仰卧,先抬高患肢至45,维持1~2 min,然后坐起垂足于床边2~5 min,并做踝足部旋转和伸屈活动10余次,再仰卧床上休息2 min。静脉回流障碍引起的溃疡,卧床时抬高患肢,并可在床上做踝关节背屈、旋转和小腿屈伸运动,以发挥下肢肌肉泵的作用,促进静脉回流,必要时可用弹力绷带或穿弹力袜,有利于促进静脉回流。

(3)合理饮食,改善全身营养状况:

根据病情和患者的饮食习惯调整饮食结构,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贫血者,轻症可进食含铁量高的食物,重症,应间断输血,口服硫酸锌,可为伤口提供所需的微量元素锌。研究资料证实,周围血管病患者,血液多呈高凝、高粘滞状态,因此,应限制高脂饮食,提倡合理饮食、荤素搭配,少食辛辣炙、膏粱厚味,饮食坚持清淡原则。

3、积极治疗原发病是防止溃疡复发的关键

周围血管病性足部溃疡及坏疽,临床为慢性过程,具有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特点。原发病为本,足部溃疡及坏疽为标。溃疡及坏疽取得疗效的过程原发病也得到了改善,但溃疡及坏疽愈合不等于根治了原发病。因此,根据治病必求于本和标本兼顾的原则,积极治疗原发病,是防止溃疡及坏疽复发的关键。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中西医结合辨病辨证施治,整体综合治疗与调护是治疗此类疾患的有效措施。

指甲有红色或黑色斑点出现时,我们可以按摩手指上的井穴加以防治。

糖尿病引起的肢端缺血,应积极控制血糖,常见预防方法如下:

一、不暴饮暴食,生活有规律,吃饭要细嚼慢咽,多吃蔬菜,尽可能不在短时间内吃含葡萄糖、蔗糖量大的食品,这样可以防止血糖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对保护胰腺功能有帮助,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朋友一定要记住!

二、性生活有规律,防止感染性疾病;不要吃过量的抗生素。有些病毒感染和过量抗生素会诱发糖尿病。

三、糖耐量不正常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朋友可以在最大限度内防止糖尿病的发生:每年吃三个月的烟酰胺、Vb1、Vb6、甲基Vb12(弥可保)增强胰腺功能;在季节更替时吃半个月的Vc、Ve,剂量要大,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清除自由基。

四、多加锻炼身体,少熬夜。

五、糖类摄入 这是相对来说,糖尿病人不能吃糖是指日常饮食不能直接食用蔗糖和葡萄糖,果糖是可以吃的,果糖的分解不需要胰岛素的参与。但是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与葡萄糖,请患者慎食蜂蜜。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