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急性呼吸衰竭

发布日期:2014-11-14 15:06:15 浏览次数:1602

临床表现:

1.呼吸困难 患者主观感到空气不足,客观表现为呼吸用力,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改变。有时可见鼻翼扇动端坐呼吸。上呼吸道疾患常表现为吸气性呼吸困难,可有三凹征。呼气性呼吸困难多见于下呼吸道不完全阻塞如支气管哮喘等。胸廓疾患、重症肺炎等表现为混合性呼吸困难。中枢性呼吸衰竭多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如潮式呼吸等。出现呼吸肌疲劳者,表现为呼吸浅快、腹式反常呼吸,如吸气时,腹壁内陷。呼吸衰竭并不一定有呼吸困难,如镇静药中毒,可表现呼吸匀缓、表情淡漠昏睡

2.发绀 是缺氧的典型体征,因动脉血还原血红蛋白增加,致耳垂、口唇、口腔黏膜、指甲呈现青紫色的现象。

3.神经精神症状 急性呼吸衰竭的神经精神症状较慢性明显而多见,可出现烦躁不安扑翼样震颤谵妄抽搐昏迷等。

4.循环系统症状 缺氧和CO2潴留均可导致心率增快、血压升高。严重缺氧可出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甚至心脏停搏。CO2潴留可引起表浅毛细血管和静脉扩张,表现为多汗、球结膜水肿颈静脉充盈等。

5.其他脏器的功能障碍 严重缺氧和CO2潴留可导致肝肾功能障碍。临床出现黄疸肝功能异常血尿素氮、肌酐增高,尿中出现蛋白、管型;也可能出现上消化道出血等。

6.酸碱失衡和水、电解质紊乱 因缺氧而通气过度可发生呼吸性碱中毒。CO2潴留则表现为呼吸性酸中毒。严重缺氧多伴有代谢性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

预后:急性呼吸衰竭的病程视原发病而定,严重者可于数小时内导致死亡,亦可持续数天到数周,演变成慢性呼吸衰竭。若原发病能治愈或自行恢复,则现代呼吸衰竭抢救技术能使大多数患儿获救,关键在于要防止抢救过程中的一系列并发症和医源性损伤,尤其是呼吸道感染。年龄可影响病程,婴儿呼吸衰竭常在短时间内即可恢复或导致死亡,年长儿通常不致发展到呼吸衰竭地步,一旦发生,则治疗较难,且所需时间常比婴儿长。开始抢救的时间对病程长短也有重要影响,并直接影响预后。错过时机的过晚抢救,会造成被动局面,大大延长治疗时间,甚至造成脑、肾、心等重要生命器官的不可逆损害。

呼吸衰竭的预后与血气和酸碱平衡的改变有密切关系。经28例血氧分压<4.66kPa(36mmHg)和202例pH值<7.20的危重患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危重低氧血症多见于新生儿(52.6%)和婴儿(44.9%),1岁以上小儿仅占2.5%。危重低氧血症的病死率高达41%,危重低氧血症发生后24h内死亡的病例占死亡总人数的53%,可见其严重威胁患者生命。

预防:

1.积极防治肺炎和各种感染性疾病。

2.积极防止发生各种意外。

3.防止药物中毒或其他中毒。

概述:急性呼吸衰竭是指患者原呼吸功能正常,由于某种突发原因,例如气道阻塞、溺水、药物中毒、中枢神经肌肉疾患抑制呼吸,机体往往来不及代偿,如不及时诊断及尽早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常可危及生命。但此型呼吸衰竭患者原呼吸功能常大多良好,若及时有效抢救,预后往往优于慢性呼吸衰竭。但是在临床也可常见到原呼吸功能较差的患者,由于某种突发原因,常见呼吸道感染引起气道阻塞可致PaCO2急剧上升、PaO2急剧下降,临床上习惯将此型呼吸衰竭归于慢性呼吸衰竭急性加剧。

急、慢性呼吸衰竭除了在病因、起因的急缓、病程的长短上有较大的差别外,在发病机制、病理生理、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原则上大同小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呼吸衰竭,是一涉及临床各科的危重急症。

流行病学:急性呼吸衰竭常见、多发、病死率高,一直受到医学界普遍关注,成为医学研究课题之一。目前尚无具体流行病学资料。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602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