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去哪儿
健趣网登录 关闭
还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已选疾病:
当前状态:
希望了解:

重症肌无力样综合征重症肌无力样综合征的症状

发布日期:2014-11-26 13:07:52 浏览次数:1595

一、发病原因

1、新生儿重症肌无力 MG母亲血清中AchR-Ab通过血-胎盘屏障进入胎儿血液循环,NMJ突触后膜AchR功能发生障碍,导致新生儿肌无力。

2、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 遗传和环境因素在本病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3、先天性终板Ach酯酶缺乏 NMJ可释放Ach单位性释放量极少,AchR数量正常或减少。

4、慢通道综合征 是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5、先天性乙酰胆碱受体缺乏 是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6、药物引起的重症肌无力 药物及毒素引起NMJ突触后膜AchR功能发生障碍,出现类似MG临床表现。

二、发病机制

1、新生儿重症肌无力 NMJ突触后膜AchR功能发生障碍,导致新生儿肌无力。虽然AchR-Ab阳性母亲怀孕时都会将此抗体传递给胎儿,并非所有胎儿都发病,新生儿肌无力程度与母亲患病严重程度、母亲血清AchR-Ab水平不相关,母亲处于缓解期时新生儿也可出现肌无力。

2、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 自20世纪70~80年代MG自身免疫理论建立,确定该病形态学及生理学特征后,本病与家族性婴儿型肌无力区分就已明确。根据电生理及超微结构特征,至今已阐明6种明确的少见的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部分描述了许多其他类型特点。各种类型先天性肌无力都以独特的突触本身、突触前或突触后缺陷为特征,涉及突触前缺陷Ach再合成或包装障碍、突触囊泡缺乏,突触本身终板Ach酯酶减少,突触后缺陷AchR通道动力学异常伴或不伴AchR缺乏。家族性婴儿型重症肌无力病因可能是Ach合成及包装部位突触前膜功能障碍,因光镜及电镜检查时均未见AchR数量异常,电生理所见也与实验性半胆碱中毒相似。然而,Engel通过100余例先天性肌无力病人深入研究,系统地定义和分类这组疾病,指出约3/4的病例是突触后缺陷,13%是突触本身缺陷,8%是突触前缺陷所致。

3、先天性终板Ach酯酶缺乏 体外电生理研究显示,终板电位及微小终板电位延长,单一电刺激时终板电位可产生重复肌肉动作电位,重复刺激时波幅降低,中度强刺激表现先易化后衰竭;随意运动时运动单位电位波形和波幅多变,多相动作电位比例增加。病理改变:电镜研究显示运动神经末梢变小,可能是胆碱酯酶缺乏的代偿性特征,AchR数量正常或减少。

4、慢通道综合征 本病是AchR钙离子通道开放时间延长,导致终板电位延长,钙离子流入突触皱褶增加,皱褶内超载钙离子可产生流入电流,在突触肌浆膜内和近肌纤维区显示肌病特征。突触后缺陷伴有或不伴AchR缺乏。光镜显示有些病例Ⅰ型纤维占优势,纤维萎缩,小管集结,NMJ区有小空泡,纤维大小不等并有分叉,肌内膜和肌束膜结缔组织增加。严重受累肌肉AchR减少,胆碱酯酶活性正常,未见免疫复合物。电镜显示病变累及突触皱褶和肌肉肌浆膜,邻近突触皱褶区退行性变,神经末梢缩小,突触囊泡密度增加。

5、先天性乙酰胆碱受体缺乏 AchR缺乏可能反映合成减少、AchR嵌入细胞膜缺陷或AchR降解加速等。

6、药物引起的重症肌无力。

一、治疗

1、新生儿重症肌无力 治疗主要采用血浆交换及抗胆碱酯酶药,可加快新生儿肌无力痊愈,临床表现通常2周左右消失。

2、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 抗胆碱酯酶药对面肌和全身骨骼肌无力疗效好,眼肌无力疗效欠佳。曾有危象发作的MG患儿,一旦发热应住院观察治疗,以防出现意外。为应付突然发生肌无力加重及呼吸肌麻痹,患儿父母应学会使用面罩式手控式囊式呼吸器和肌内注射新斯的明等。与获得性自身免疫性MG不同,血浆交换、胸腺摘除及皮质类固醇治疗无效。

3、先天性终板Ach酯酶缺乏 该综合征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Ach酯酶抑制药无效。

4、慢通道综合征 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抗胆碱酯酶药治疗无效。

5、先天性乙酰胆碱受体缺乏 抗胆碱酯酶药,如嗅吡斯的明(吡啶斯的明)等可缓解病人肌无力症状。

6、药物引起的重症肌无力 药物引起肌无力治疗主要是停服致病药物,维持呼吸功能,试用葡萄糖酸钙、钾盐静脉滴注,逆转运动终板传导阻滞,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等。建议有家族性重症肌无力证据的病人不用或慎用IFN-治疗。

二、预后

不同临床类型预后各不相同,参见临床表现与治疗内容。

来源网址
用户的评价 浏览量:
1595
次 | 评论:
1
条 | 好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