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孢子虫病
3病理
隐孢子虫的致病机制尚未明确,它引起的分泌性腹泻与吸收障碍有关。可能是这种感染的细胞内属性影响了肠的吸收和分泌。隐孢子虫可从小肠腔内播散到胆道系统,引起胆管狭窄和胆管炎。
隐孢子虫主要寄生在小肠上皮细胞,引起绒毛结构的变形。局部可见炎症改变。随着寄生的隐孢子虫数目的增多,小肠的形态和功能异常逐步进展,但是,小肠局部感染和炎症的程度与临床症状并不完全一致。在感染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究竟是隐孢子虫的毒力,还是宿主的免疫功能,目前尚无定论,推测是共同作用的结果。
隐孢子虫病的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反应对控制隐孢子虫感染起重要作用,CD4细胞计数小于100/mm3的HIV感染者发生隐孢子虫病后病情明显重于一般患者。感染过程中人体产生特异性的IgM、IgG和(或)IgA抗体。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隐孢子虫病流行地区的居民在感染后症状轻微,提示可能存在对隐孢子虫的保护性免疫机制。然而,抗体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感染的清除,如HIV感染者也可在血清和小肠局部产生抗体,但感染并不因此减轻。感染的消除过程需要γ-干扰素(IFN-γ)的参与。
4临床表现
隐孢子虫可引起无症状感染,轻微腹泻或严重肠炎,伴或不伴有胆道累及。潜伏期通常为7~10天(最短5天,最长28天)。摄入卵囊的数目似乎与感染潜伏期及病程有关,但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无关。
出现腹泻的患者常伴有乏力不适、恶心、食欲减退和腹部绞痛。腹泻可以是急性、慢性、一过性、间歇性或持续性的,水样便可多达25L/d,导致严重脱水。除非合并其他肠道病原体感染,粪便中一般无红细胞或白细胞。慢性腹泻患者可有明显的体重减轻。
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腹泻呈自限性,一般在10~14天自愈。临床症状消失后一段时间患者仍可排出卵囊。有报道正常新生儿感染隐孢子虫后出现持续腹泻,影响营养发育。
免疫功能受损的患者:病程一般较长,病情偏重,CD4细胞计数100/mm3可出现明显消耗症状。艾滋病患者的隐孢子虫病还有其他临床表现,如胆囊炎,胆管炎,肝炎,胰腺炎,呼吸道炎症。艾滋病患者感染后有10%~30%出现胆道受累,导致非结石性胆囊炎或硬化性胆管炎,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和发热。也有肺部累及的报道,但尚不清楚它是否是引起呼吸道症状的唯一原因。非特异性呼吸道症状多为咳嗽。尚无播散性隐孢子虫病的报道。
6诊断
隐孢子虫病诊断主要是依靠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确诊需要在粪便或其他标本中发现卵囊。改良耐酸染色法为首选,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只限于部分有条件的实验室。
7鉴别诊断
隐孢子虫病出现肠道症状时,应注意和其他常见的肠道病原体相鉴别,包括痢疾杆菌、致病性沙门菌、弯曲杆菌、难辨梭状芽胞杆菌、贾第鞭毛虫、溶组织内阿米巴等。此外,还应考虑一些较少见的病原体,特别是巨细胞病毒,鸟分枝杆菌、微孢子虫和圆孢子虫感染。
8治疗
目前尚无切实可靠的治疗方法。恢复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宿主的免疫状态。
9预后
免疫功能正常者感染隐孢子虫后,症状可在数周内自行缓解。但免疫缺陷患者,如HIV感染者若未获得免疫重建,隐孢子虫病通常是难以控制,超过一半的患者可发展成慢性疾病,约10%的患者导致暴发性疾病并可最终导致死亡。
10预防
注意个人卫生,切断粪-口传播途径,如勤洗手、正确处理病人病畜粪便污染的食物和水,是预防感染隐孢子虫的最重要措施。隐孢子虫卵囊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许多标准净化技术如过滤和氯化对卵囊的杀灭效果较差。冷冻、煮沸、高浓度的氨水或福尔马林溶液可以清除孢子。医务人员应注意个人预防,严防医源性传播。
来源网址